“最简单的事,却需要最艰苦的练习。”很多患者对这句话体会深刻。吃饭、上厕所、喝水……这些“最简单的事”,他们需要治疗师持之不懈的帮助,才逐渐有能力独立完成。

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北院区1000平方米的多功能康复治疗大厅里,许多患者正在迈出艰难却令人欣喜的“一步”。
01 杜阿姨的康复“作业”
三九严寒时节,北院区7号楼1楼多功能康复治疗大厅里,暖意融融。

午后的阳光透过大面积的玻璃窗,洒在大厅角角落落。患者在康复治疗师的辅助下,开始各项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54岁的杜阿姨缓慢迈步时,康复治疗师陈良胜一边小心呵护,一边大声鼓励着她。
两个月前,由于脑出血后遗症,杜阿姨身体右半侧不能活动,言语不利,吞咽功能也不好。十几天来,她每天准时出现在康复大厅。

首先,她要在作业治疗区完成“手功能作业治疗”——戴上上肢康复机器人的机械臂,练习“切水果”,在趣味游戏中锻炼手部平衡协调能力。

手功能训练综合平台、康复机器人手套,一系列设备可用来帮助练习手部的精细动作、抓握能力。

在物理治疗区,理疗师魏翔会为杜阿姨进行低频脉冲电治疗,防止肌肉萎缩,调整感觉。

在传统康复治疗室,治疗师常进奇通过针灸、推拿,进一步恢复她的患侧功能。

在言语认知、吞咽功能训练区,治疗师李明通过口唇闭合训练、舌头主动运动训练等,促进她的言语功能恢复。
“来时不会走,说话快了听不清;现在旁边有人护着,敢慢慢走了,说话也清楚多了!”杜阿姨的儿子激动地说。
“春节那会儿,你自己走都没问题!”陈良胜给她制定了进一步的康复目标。
02 热闹忙碌的康复大厅
康复大厅不同的功能区里,更多的患者在苦练“回归”技能。

在传统康复治疗室,常进奇为50岁的赵阿姨推拿。
“刚来院时,走不了路、腿都抬不起来,还翻不了身。现在,走起路来轻松多了。”

运动治疗区,22岁的坠落伤患者小杰(化名)通过四肢联动智能训练系统进行锻炼。
“看电视听听歌,在病房里能洗澡,风景还好,心情好多了。”小杰说,刚转来时双腿不能动,现在伸蜷自如了。

“这个女孩正在干什么?”言语吞咽治疗师李明则耐心地引导35岁的贺振青(化名),根据图片匹配相应文字。
贺振青因为突发大脑中动脉梗塞导致偏瘫,患有听理解障碍、认知障碍、情绪障碍等,每天都要进行听理解训练、发音嘴型模仿训练等。
治疗师们的“用武之地”不仅在康复大厅。

重症监护病房,心肺重症康复治疗师高健持续为70岁的患者刘先生做治疗。
肢体主被动活动,床旁蹬车、咳嗽训练……通过系列康复治疗,帮助患者早日从ICU转出。
03 独具特色的全面康复服务
康复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杨阳介绍,北院区康复科开设有康复病床48张,多功能康复治疗大厅位于7号楼1楼。
1000平方米的康复大厅分区合理,设有:综合康复治疗区,传统康复治疗区,物理因子治疗区,智能康复训练区,言语认知、吞咽功能训练区,可为患者提供全面、先进的康复治疗。
康复大厅拥有国内先进的康复理疗设备,包括:经颅磁刺激仪、悬吊训练系统、电动颈腰椎牵引装置、心肺运动试验系统等各种理疗设备;平衡功能评估仪、上肢功能机器人、智能跑台、多功能悬吊训练床、四肢联动智能训练系统、言语认知功能训练系统等。
目前,北院区康复医学科重点开展脑血管病从急性期治疗到恢复期康复的一条龙服务,包括:脊髓损伤、颅脑外伤、帕金森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硬化、脊髓炎、多系统萎缩、运动损伤、骨关节疾病术后等多种疾病的康复治疗,形成了覆盖残疾预防、早期干预、中后期康复、术后加速康复、职业康复等内容的特色康复服务模式。(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