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内容
  • 全站内容
  • 医生查找
  • 新闻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党群工作>医院文化
党群工作
医院文化

【省医榜样】“人文医生”高传玉

发布日期:2016-09-30字号调整14px浏览次数(86624)
手机看新闻

 


 

火红的七月,哈尔滨“中国医师协会(2016)人文医学年会暨全国卫生系统第十一届走向人文管理高层论坛” 传来消息,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我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高传玉被授予“人文医生”荣誉称号。对于一路走来获得过多项国家级荣誉的高主任来说,这个荣誉显然不是最重的,但的确是给他压力最大的。“21世纪的医学正在一个超高的峰顶上继续攀升,要树立‘大健康’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如果没有充分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准备,将发生一系列更大迷惑,医生的处境将更加窘迫。”  作为省级学科带头人,获得这样的荣誉他感到责任重大:“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都离不开医疗服务。因此医务工作者要从多个层面上去弘扬人文精神,有探索、有思考、有行动。目前医患紧张的形势,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更有必要在广大职工特别是青年医务工作者中传播伟大人文精神。”

如果不是选择学医,今天的高传玉可能不是一名蜚声省内外的心脏病专家,而是一名化学家。高中时代的高传玉尤其喜欢化学,每次竞赛,化学成绩都名列前茅。是父亲的坚持,家中需要一名学医的人,才毅然放弃了喜爱的化学,在高考志愿栏中填上了“医学”。

选择了医学,就选择了责任、义务和奉献,就选择了自己的人格取向——逐渐形成医学人文品格。

 

 

 

治病要眼睛始终盯着病人

他说,实际上,70%左右的疾病可从病史中找到初步的答案。接触病人,认真地问诊,可从病人生活史中找到致病的种种可能。高传玉说,病与病人本是不可分的,要了解病,必须同时了解病人。由于医学从经验医学过渡到实验医学后,医生了解病的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们常将病变样本置于试管、显微镜、X光底下分辨观察,这样医生必然是关注病变较多而忽视病人,病与病人发生了分离,眼中没有病人,当然难有人文关怀。所以,一个临床医生,他的眼晴必须始终盯住病人。

心内科病区的医生护士都知道,高传玉主任特别忙,经常是每天早上7点到医院,到病房看完每一位危重病人,接着开晨会、查病房、接待门诊病人、开始手术……常常是出了手术室,外面已经是夜幕降临、灯火辉煌,病人多时手术常常是从上午九点到第二天凌晨。可以说,除了基本的生活,把一切都交给了医院、交给了病人。


和谐医患关系先要缓解“忙”情

近年来,医患关系的紧张度逐年增加,医生仿佛工作在火山口上。许多患者都抱怨说,在医院排了一个上午的队,挂到了专家号,结果看专家的时间才几分钟,想说的想问的医生根本就没时间听或者不想听。可以看出,患者渴望与医生沟通,但我们的医生往往因为“忙”,疏于对患者心理、情感的关切,疏于对患者故事的聆听,疏于进入患者的苦难世界。

为此高传玉主任要求自己和科室医生要寻找“忙”因,缓解“忙”情,减少“忙”中疏,杜绝“忙”中乱。高传玉说,医生的确很忙,人人渴求优质医疗资源,挤向名医、名院。而现代医院最大不足就是诊疗过程的技术化,强调客观性、目的性,重治疗,轻照顾,沟通时间少,缺失人情味。

“忙不是拒绝沟通的理由”高主任说。从医三十多年他收到过太多的表扬信、锦旗、匾,没有发生过一例纠纷。他说无论患者以什么样的形式对我们有意见,就说明我们有让患者不满意的地方,也许是我们技术上没有满足患者的需要,也许是我们责任心不强而出现了责任性事故,也许我们没有过错,但是至少说明我们医患沟通做得不够,没有让患者满意!每次病人入院出院、手术前后以及病情有变化时,高主任都会和患者充分交流,使患者在温馨、透明的氛围中感受到尊重和理解。多年来,他习惯于换位思考,面对病人,不论职位高低、贫富贵贱,他都能做到尊重每位患者的人格,理解他们的渴望,均以敬语称呼,以真诚的微笑迎接他们就诊,以亲切的问候拉近与患者的距离。他常常教育身边年轻的医生:“良好的沟通是最好的治疗,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一个手势,一个神态,床边拉拉手,不花一分钱,就能给病人以信心、安慰和温暖。”

有人说,只有抛弃医学的傲慢,医学才能显现人文本色。正如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抚慰”。

大医者——医学科学与哲学的统一,集大成,得智慧;怀爱心,做小事。高传玉主任在他三十多年的从医生涯中用仁爱之心践行着这种“全人”的大医观:救治身体,拯救心理,让患者感觉到医生可以依靠。

扫描二维码,可用手机阅读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