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重磅!河南省人民医院高延征当选感动中原2021年度人物

时间:2022-04-14

重磅!

喜讯!

昨晚,

“出彩河南人”感动中原

2021年度人物揭晓!

河南省人民医院

脊柱脊髓外科主任高延征

当选!


为病人募捐上千万

用妙手仁心打开“折叠”人生的

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主任

高延征


图片

奉献是什么?

是医者仁心的无私!  

他用精湛医术挺起患者脊梁

用爱心撑起患者尊严 


以下视频来源于都市频道


高延征,58岁,中共党员,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在临床一线工作36年,为2万多名患者成功手术。他是“脊柱外科的禁区”——上颈椎疾病领域潜心钻研、勇攀高峰的先行者;是全省第一位发明颈椎钢板的“医生发明家”;有20余项国家专利,30余项科技创新和转化,以他名字拼音首字母命名的国家发明专利“GYZ”颈椎记忆压力固定器,填补了国内空白。


同时,他还多方筹集善款1000余万元,已用于救治家庭贫困的青少年脊柱侧弯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700余人次。2019年1月开启“脊梁工程千人救助计划”,项目获共青团河南省委“八方援·助力脱贫攻坚大决战”一等奖。2021年荣获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美志愿者。



打开折叠人生的仁心仁医

高延征事迹材料


直立、行走,是生而为人的基本尊严。然而,脊柱侧弯和强直性脊柱炎,导致脊柱关节严重变形,让多少人,尤其是青少年身躯佝偻、身体弯曲,步履艰难,人生“折叠,终身遭受着身心的双重摧残。

36年的临床工作经历中,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主任高延征见过了太多这样的不幸。36年来,他恪守职业道德,锤炼医疗技术,为2万余例患者实施手术,先后发明了20余项国家专利、推动了近30余项科技创新和转化,以高超的医术和卓越的学术影响力成为全国著名的骨科专家。而这几年他最专注的,莫过于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患者摆脱困境、发起脊梁工程千人救助计划,决定用3~5年时间,救助1000名脊柱畸形患者,让他们挺起脊梁做人。

由于他的卓越贡献,高延征先后荣获首届河南最美医生中国好医生月度人物、第12中国医师奖、第4白求恩式好医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共塑少年脊梁的千人计划

“头上有蓝天,可惜我就是这样走路,我看不到。一名河南省修武县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跪在地上,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哀嚎与渴望。由于强直性脊柱炎,他的身体弯曲成160°,胸部和腹部紧贴,被称为折叠人

这声音是高延征在做患者家访时亲耳听到的,看到满痰盂的烟头和佝偻喘息的汉子,他心里被极大地震撼着。从医36年,每一位折叠人的呐喊,深深地冲击着他的心灵。

在脊柱脊髓外科病房,很多都是脊柱畸形患者,而且大部分是花季年华的孩子,令人触目惊心。年轻的他们,有的前胸贴肚皮,有的僵硬如木棍,有的背部鼓大包,有的弯腰像剃刀。有的别说直立行走,就连好好躺着都是奢求。

老家在新蔡的小虎从小患强直性脊柱炎、家庭困难,得不到及时治疗,脊柱极度弯曲,髋膝关节完全融合,走路吃饭都很困难,母亲刘女士背着他四处求医,花光了积蓄。

到处求医过程中,刘女士听说脊柱矫形术是难度最高的骨科手术之一,风险巨大。截骨的过程,脊髓会发生变形,一旦牵拉脊髓,损伤到神经,会导致神经功能损失,重者可能截瘫,甚至高位截瘫。而且,她听说这种手术是骨科最大的,费用一般需要十几万元甚至更多,心里凉了一大半。

不久前,她在电视上看到高延征主任在智善公益基金会和河南省慈善总会支持下,发起了脊梁工程千人救助计划,加入其中的孩子,只需很少的费用就能完成治疗。

在多次电话沟通和当面咨询后,刘女士鼓足勇气带小虎找到高延征团队。

经过手术,小虎挺直了脊梁,可以重新上学了!同时,通过享受政府医保政策报销,以及智善公益基金会中国梦脊梁工程、河南省慈善总会贫困患者脊柱侧弯救助项目多项善款资助,小虎的整个治疗费用自费部分接近。这对小虎家来说,是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

这几年,高延征带领团队,先后手术救助了700多名像小虎这样的贫困脊柱畸形患者,加上药品捐助、支具捐助等,累计救助善款达1000多万元,大部分贫困家庭实现了住院费用接近零自费。经过手术,让这些贫困残疾的孩子重新挺起脊梁,有些重新走进大学完成学业,有的攻读硕士博士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有的拔掉穷根成为脱贫致富的全国典型。

“脊梁工程千人救助计划的目标,是聚焦青少年脊柱健康和脊柱畸形防控与治疗,通过3~5年时间,协调各方力量和公益资金,救助1000名家庭贫困的脊柱畸形患者。

其中,西华县小伙李二磊的故事最广为人知。他因为强直性脊柱炎关节僵硬,卧床8年失去自理能力,悲观厌世,家庭因病致贫。经过多方联合援助,高延征组织多学科联合会诊手术,李二磊重新站了起来,恢复正常生活。现在,他已经是乡里远近闻名的电商,年收入十几万元,还当上了村里的团支书,带领村里的年轻人共同致富。

沁阳市小杨,从小患强直性脊柱炎,脊柱严重变形,双髋关节强直。通过脊柱矫正和双髋关节置换手术,不仅挺直了脊梁,双腿也可以健步如飞地行走,还比过去长高了30厘米,重新完成了大学学业,现在有了自己的照相艺术馆。

救助名单的名字一天天增加。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年轻生命的重新开始,是一个家庭的绝处逢生。

救治折叠人之重

河南卫视推出的一部医疗纪录片,记录了折叠人群体的身心困境,以及高延征带领团队做出的种种努力。

手术间隙,高延征歇息片刻,镜头对准了他的腿:由于长时间久站手术,他的腿部患上了严重的静脉曲张,手指头一摁就是一个坑。

在高延征眼里,病人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由于长时间坐门诊一坐就是5-6小时顾不上喝水,加之长期站立手术,他患上了肾结石且不定期肾绞痛发作,曾3次在打了杜冷丁后坚持为患者完成高难度手术!

为了脊梁工程千人救助计划,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完成一台又一台高难度手术的同时,还多方协调呼吁。

脊柱矫形费用昂贵,再加上很多人需要同时置换关节,那些来自偏远贫困地区的患者,因为经济条件差,下不了治疗的决心。很多家庭进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

偏偏,脊柱疾病的发病率不容乐观。在我国多个省市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脊柱侧弯患病率达2%左右。如缺少有效的治疗,其侧弯角度会逐渐加重,导致躯干、胸廓变形,严重者可致脊髓和脊神经损伤等。尤其在贫困地区或偏远山区,这两种疾病,还给那些贫困弱小的孩子打上了自卑的烙印,很多人心理产生自闭。后期一些严重患者身体多脏器及神经受压迫,甚至瘫痪。

“这个病太叫人难受了,给人感觉就是低人一等。一位强烈要求手术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说。

从此,对于脊柱畸形患者的全方位关怀,成为高延征身上的重要标签:除了手术、查房、科研、带教、学术会,业余时间全部花在了募集善款、走进贫困地区开展公益筛查科普宣教活动上。在他的影响下,年轻医生们也热情高涨,主动牺牲休息时间,跟着高延征走进偏远地区、中小学校,开展一场又一场的义诊、筛查、乡医培训。

从豫东平原,到豫西山区,从豫南的大别山,到豫北的太行山,到处留下了他们足迹。光是开展过脊柱健康科普知识讲座的乡村学校,就有70多所,筛查的群众数以万计,培训的基层医生3000余人。

放飞”之后的支撑力量

帮助1000个脊柱畸形患者重新站起来,这个承诺,远远不是光凭个人的一腔热情就能完成的。

每一台手术的完成,都是一次艰苦而风险重重的攀登。

脊柱手术由于临近重要神经和血管,对精准操作要求更高。对于一些复杂脊柱疾病,使用传统手法进行手术,稍有不慎会造成脊髓神经损伤,导致严重后果。先进的医疗设备支撑,强大的医护团队,是逐梦的重要保障。

这几年,河南省人民医院为高延征团队装备了脊柱外科手术的八大神器3D打印机、3D手术显微镜、O型臂、术中导航、脊柱手术机器人、超声骨刀、术中神经监护仪、术中CT。这些设备为手术安全保驾护航。

随着救助的患者越来越多,高延征也有了新的思索和尝试,带领团队创建了从预防到手法、锻炼、药物捐助、支具捐助、手术矫正等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救助模式。

脊柱侧弯的诊断需依靠医生的专业判断,治疗方法的选择更有赖于侧弯角度的准确测量。那么,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让没有医学背景的人也能准确识别脊柱侧弯呢?

高延征团队联合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专家,设计出一款脊柱侧弯手机软件,拿着手机即可测量出脊柱侧弯程度,而且可以通过手机就地上报信息,进入中原地区脊柱健康数据库,可以长期跟踪随访。

移动互联网时代,迫切需要权威的健康科普宣传。高延征带领团队,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宣传普及脊柱健康知识和脊柱外科最新进展。针对轻症不需手术的患者和术后康复的患者,他牵头成立了脊柱侧弯学校、术后康复俱乐部。通过微信平台和定期集中培训辅导,为术后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和指导,帮助他们尽早回归正常生活。团队中的施新革博士牵头创作脊柱健康热力运动操,一场覆盖全省、持之以恒的脊柱健康运动,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在高延征和团队的努力下,脊柱畸形患者救助项目荣获共青团河南省委八方援.助力脱贫攻坚大决战一等奖、省委宣传部河南省学雷锋优秀志愿服务项目;高延征本人被河南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确定为建国70周年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先进典型人物,荣获2021年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第四届全国学雷锋最美志愿者,被《河南日报》头版头条、河南卫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用仁心仁术打开一个个折叠的人生,助千千万万折翼的天使重新放飞梦想。带着这样的医者使命,高延征一路向前!(宣传部)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