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河南省人民医院驰援安阳!跑出病毒检测“加速度”

时间:2022-01-20

支援安阳疫情防控

河南省人民医院迅速响应!


1月10日晚,按照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不到一个小时内,河南省人民医院就组建了一支由15人组成的精锐检测队伍,启程奔赴安阳支援。


图片

这15名队员分别来自省医医学遗传研究所、药学部、病理科、检验科,身经百战,有援京医疗队重披战袍再出征的“老兵”,有常年坚守在医院PCR实验室与病毒零距离搏斗的“老将”,检测病毒标本经验十分丰富


省医派出的这15人,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派出的人员一道,组成40人河南省支援安阳核酸检测省直医疗队。由2020年河南省核酸检测援京医疗队副队长、省医医学遗传研究所实验师康冰担任队长。


几天里,队员们不分昼夜,直面“病毒”,先后7次进舱,累计高强度工作近40个小时,共检测52000余管,52万人次,跑出了病毒检测的“加速度”。


紧急出征



图片

病理科主管技师谢奇是第三次出征支援外地抗疫了!


图片

2020年6月20日,为支援北京抗疫,河南省检测医疗队紧急组建,作为中共党员的他第一时间报名,与队员创造了“晶菲奇”高效工作法,快速提高了检测速度以及检测质量,成为河南医疗队的工作法宝。同年7月,他又担任河南省援疆核酸检测医疗队副队长,1个月内与队员们完成核酸检测610387人次,创造了援疆医疗队日检测60000人份的纪录。


从新疆归来,他始终在医院检验科PCR实验室参与核酸检测。这次支援安阳,他想都没想,立刻响应号召。“爸爸又要去执行任务了,你要在家乖乖的!”1月10日下午,谢奇与2岁的孩子简单告别,收拾好行李再次出发。


图片

病理科主管技师徐紫光也是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由于准备时间仓促,他简单收拾行李后,才顾得上打电话告诉家人。爱人和两个孩子得知消息后,都一致给他加油鼓劲!两个孩子还专门录制了视频,徐紫光在干完一天工作后,看看这些视频,心里会温暖很多


最终入选河南省支援安阳核酸检测省直医疗队后,检验科主管技师朱春凯、医学遗传研究所检验技师王璐阳和张安、药学部主管药师王漪檬等心情非常激动,终于能到一线支援了


图片

朱春凯说,2020年年初,疫情初始,他就主动申请进入医院PCR实验室,这次对外支援,“就像听到了冲锋号一样,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张安在出发前,特别给在老家的父母报了平安,因为疫情,他已经很久没有回过老家了,父母一直在叮嘱:一定要做好防护!


出征当天,正好是药学部副主任药师赵宁民的生日。在省医工作快25年的他,在这天中午,品尝了医院送来的慰问蛋糕,就连家里11岁的老猫也分到一份。他说,也许是天意吧,自己48岁的生日注定要过得很有意义;抗疫,就是我送给自己的礼物!


图片

在这一天过生日的,还有医学遗传研究所副主任技师杨科的女儿。“妈妈告诉你一件事。”“你要回来了吗?”“妈妈要去安阳抓病毒了,不能陪你过生日,让爸爸在家陪你,好吗?”女儿虽然一脸不情愿,但还是忍着说:“好,妈妈再见。”


这样的离别其实不是第一次了,从2020年开始,杨科就因为疫情的原因,跟家人聚少离多。2020年驰援北京,外出了1个月,忙的时候两三天打不上一个电话。


争分夺秒



1月10日傍晚18点,队员们步伐匆匆,踏上了支援安阳抗疫之路。


抵达安阳滑县的当晚,队员们就被委以重任,帮助当地迅速建立气膜方舱实验室。


各环节所需的设备、耗材、物资,完善防护措施……经过一天一夜的紧张忙碌后,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


图片

“病毒猎手”的战疫也就拉开了序幕,争分夺秒、昼夜不停!


河南省支援安阳核酸检测省直医疗队每次进舱,5个小时检测量在2万管以上,即20万余人份,每个班次完成检测样本数量是所有支援医疗队中最多的


王璐阳首先感受到的,是滑县当地的冷、豫北的凛冽!第一次进舱是在深夜,从来没见过这么多标本!来不及震撼,他就投入高度紧张的“战斗”,埋头把一管管标本加到核酸提取板相应孔内。大家展开了一场无声的竞赛,看谁做得又多又好!


能参与到抗疫一线,他的内心是自豪的,每天都卯足了劲儿。第一天,他跟同伴共检测90板样本,第二天110板,第三天120板……大家越来越娴熟默契,也更有必胜的信心。


图片

药学部主管药师李巧艳说,自己所在的工作队是一个有效、有力、有爱的团队。


为了尽快遏制新冠疫情发展,核酸检测不仅要求准确性,也要求检测速度,这次省直医疗队分工明确,在高峰期完成了5小时20余万患者的检测量,这个样本量让大家倍感自豪。


图片

队友们很辛苦,埋头苦干。有的人手磨破皮了仍坚守岗位,有的人为了不上厕所,提前6个小时不进食,更有几个小伙子在完成本职任务后从不着急出舱休息,而是帮助队友们加快工作速度,帮实验室收拾垃圾、打扫卫生和消毒。有时候会遇见中间不停歇,连续加样的情况。结束工作后,手腕酸胀,右手手腕疼的无法入睡,真想有个止疼膏药。


朱春凯说,为了加快标本检测速度,队员们甘愿牺牲更多休息时间,工作排班表上,只有进舱时间,不分白天黑夜,相当于每天都在倒时差。大家很快适应了工作节奏,没人叫苦叫累,反而是出舱后,还时常在探讨如何提高检测效率、改善工作流程等。


责任重大

图片


核酸检测分为三组,第一组负责调配试剂,第二组负责加样、也就是提取核酸,第三组负责将提取过的核酸放入仪器进行检测。


图片

赵宁民负责PCR实验室一区核酸检测试剂配置,俗话说,就是负责给同志们提供“弹药”。这是核酸检测的第一环节。赵宁民说,“弹药”出错,必然脱靶,虽然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但是很荣耀。


图片

坐在生物安全柜前,将一份份试剂加入试管……重复的动作,检验科主管技师郭锐每次轮班都要做足5个小时。作为一名负责加样的检验员,她和病毒的距离是如此的近,但是她却没有丝毫畏惧。“习惯了,不论是高强度的工作,亦或直面病毒的风险,都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一句习惯了,背后是日日夜夜的钻研成千上万次的操作不分昼夜的辛苦


只要一开始工作,郭锐就会失去时间的概念,从来不会留意工作了多少时间,只会在意手中的操作是否精准。每一次,她都是听到接班同事的呼唤,才知道5个小时早已过去!


图片

张安也被分配在二区执行样本细胞提取等工作。在舱内的5个小时,需要一直埋着头,等到该换班时才从座位上站起来。头晕,腰、背和颈椎酸痛不已,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说他挺心疼女队员的,虽然她们从没有展现过脆弱的一面,但手套下的手都是“伤痕累累”!


徐紫光和检验科副主任技师毛小欢一道,负责省医整个小组的检测上机、结果分析、质量控制及结果报告上传。这其中包括30多台PCR仪器的上机和结果分析。


图片

是危险的阳性?还是安全的阴性?仪器上闪动的波浪线,联系的是无数群众悬着的心。从这里发出的每一份报告,都直接决定了接受检测人员的命运。只有2个人,他们面对的是30多台仪器10000多个试管近10万人的检测结果。前面几组人员完成工作后即可离开,但他们需要等待结果的最终呈现,如果出现错误,还要反复进行验证,而一次验证起码2小时。


第一次进入方舱,毛小欢就从晚上7点工作到了第二天凌晨5点,中间没有休息,精神高度集中,他却没有说一句抱怨的话。“不能给接班的同志留下问题。”毛小欢说,“之前我也多次参加核酸检测工作,对于流程、规范较为熟悉,能多干一点,其他同志就能多休息一下,大家也能早点拿到结果。”参加过新冠防护手册编写工作的他,早已是轻车熟路。


徐紫光说,核酸检测是高强度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的结合,试剂离心上机全程需要小跑,最后的结果分析、阳性样本筛查、质控不合格样本筛选也需要超乎寻常的耐心与仔细,所以,他和同事常常是最后几名出舱的。有时候恰逢凌晨,看着空无一人的街道,真希望自己能再快一些,让这个陷入暂停的城市,重新活跃起来


图片

在滑县,24小时五班倒,每天进舱的时间都不一样,王漪檬分别在夜里10点、凌晨2点、凌晨3点进过舱,生物钟整个是被打乱的。夜里1点多交完班回驻地时,她看到当地的志愿者和供电局工作人员还在值守;而队长康冰更是最早出发、最晚回来。


王漪檬感慨,检测人员属于“幕后工作者”,但工作强度和风险并不比前线采集工作小,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时效性,对整个防控流程更是至关重要。几天时间里,跟同伴们完成了当地积攒的所有样本检测,虽然辛苦,但能充分体现出自身职业价值,深感欣慰!


情深谊长

图片


图片

医学遗传研究所实验师肖海回忆,经历过刚到滑县最艰辛的头三天,才后知后觉地感觉到精疲力尽。第一天,原计划当晚11点开展工作,抵达检验舱后才发现,舱内一些设施还未拆封,大量的耗材需要进行清点、拆分和组合,实验设备需要开机试用,确保正常运转


面对这样的突发状况,他和队长康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及河南省肿瘤医院的几位老师留了下来,熬夜忙碌到凌晨4点。当时那几天也感觉不到累,虽然睡觉休息的时间很少,但感觉自己在撑着一口气,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


图片

病理科主管技师宋佩烨、牛伟红都是2020年入职,都是入职病理科,都是女孩子,都是医学博士,都是第一次到抗疫一线,同是周口老乡。她俩被分在了同一组,一个负责拧盖,一个负责握枪加样,一个夜班下来,至少要“消灭”掉1260管核酸


对于她们俩来说,成千上万支核酸采集管,实验室的每一个人都在与病毒赛跑,她们最大的感受还是同一个字“累”!


拧盖、握枪、吸取样本、打掉枪头……虽然每一步操作单独看都很简单,但要保证每个动作精准到位,不出差错,不出现交叉污染,且5个小时不间断连轴转,对于女生来说,确实充满了挑战


图片

握着移液枪的右手需要精准掌握力度,力度太小枪头插不上吸不出液体,力量使大了插太紧枪头又打不掉,几天工作下来,她俩的手上磨得都是泡,右胳膊也酸得不能动。


几天工作下来,宋佩烨、牛伟红还赢得了团队里“老战士”的表扬:“别看年纪轻,干起活来毫不含糊,非常勤快,人缘好,心地善良,巾帼不让须眉……”


她们俩感慨说,虽然核酸检测工作从没配合过,尽管工作异常辛苦,但她们却配合得天衣无缝,异常默契。很多时候都心照不宣,一个人忙起来的时候另一个人会补空,从来没有告诉过对方应该干嘛,一切都在不言中!她们的坚守换来万家灯火,再大的付出也都值得


李巧艳说,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大家同进退,很团结。过年可能无法与家人团圆,但是团队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依然不减。我想“盼着一切赶紧好起来”就是整个医疗队的动力所在。


张安说,配合一周后,原本不在同一科室的大家也都变得熟络起来,配合越来越默契,谁多做一点工作都不会有怨言。这样的氛围,让自己感觉是在一个温馨的大集体,这里有尊敬的师长,也有同甘共苦的队友,我非常荣幸是这里的一份子!


图片

对于河南省支援安阳核酸检测省直医疗队队长康冰来说,就是要尽全力让战友没有后顾之忧。队员每次进舱后,前线保障工作及后续工作就由他一人负责:保障样本及时送达、保障舱内工作正常开展、保障检测物资充足、完成检测的医疗垃圾处理、数据上报等……


与此同时,他还要时刻操心着队员们的生活及身体状况,协调常用药物、生活用品、安排队员往返车辆等。“因为我曾是援京医疗队队员,知道病毒检测最前线的工作感受,层层防护下,连续5个小时开展工作,时刻都是在挑战身体极限,非常辛苦!”康冰说。(宣传部)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