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暴雨后生命大转运,他们在空中往返72趟……

时间:2021-07-30

7月22日,郑州

持续的大暴雨终于偃旗息鼓


上午11点开始,从郑州东区到河南省人民医院上空,一趟趟航空直升机的轰鸣声,引起人们关注,并在朋友圈发酵。


这是河南省人民医院正在利用直升机转运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的病人。


7月21日下午到7月22日晚上7点半,直升机往返72趟,先后救援36个患者,为这场涉及近5000人的大转运打通了空中生命通道



为直升机上转运患者提供及时医疗保障的,是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窦钛、李猛、李登辉、张祁组成的“飞天小队”


01


到一线去!


当天一大早,得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患者要全部转运到省医本部,本来在家休息的省医急诊科医生李猛坐不住了。


他打电话给急诊科院前急救科主任张培荣,要求到一线去。


很快,下家属楼给两个发高烧的孩子找热水喂药的急诊科护士张祁,接到了护士长发来的微信:


“10点集合,

今天你和李猛搭班,

保障航空转运重症患者!”


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停机坪,张祁跟老搭档李猛汇合了。


为了做好万全准备,他们还随身带上了从科室拿来的转运呼吸机和氧气瓶。


伴随着螺旋桨巨大的轰鸣声,当日第一位航空转运患者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安全降落。护送他们飞回来的,是省医急诊科的医护人员——窦钛和李登辉。




自7月21日下午起,他们累计护送7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当时,他们已经连续在岗72小时了。张祁和李猛换防上阵,要从他们手里接过生命接力棒


交接完毕,李登辉拍了拍张祁的肩膀,对他说:“兄弟,加油!”


02


一切都值得!


虽然对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受灾情况已有了解,可在空中俯瞰到整个全景,还是让人深受震撼


急诊科医生窦钛回忆,“目之所及一片汪洋,整个院区泡在水中,宛如孤岛,太让人难过了!只想能尽自己一份力,帮助危重患者尽快平安脱困。”


从河南省人民医院本部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院区,地面距离25.6公里,正常状况下驾车需要50分钟


航空转运一名患者,仅需8分钟。就是这空中的8分钟,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担,压在了随机医护人员身上。



航空救援,对这次的“空中转运四人组”来说都不陌生,他们接受过全面系统的培训,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


但像这样病因不同、病情危重患者的大规模救援转运,即使在全国都是第一次。


转运的重症患者中


有的必须通过ECMO才能维持基本的心肺功能;


有的心功能不全,时刻不能离开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循环支持......


时间紧、任务重、挑战大

对随机医护人员的

专业素质要求极高



直升飞机起落瞬间,对患者的血压、血氧饱和度都会带来影响,需要时刻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参数,及时给予医疗支持。


在转运一名高龄老年女性患者时,患者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李猛迅速处置,徒手捏握呼吸球囊,加大供氧,随后老人情况得到缓解。


而李登辉的手上直到今天还有一道明显的青紫,那是在转运一名肝性脑病昏迷的患者时发生的。当时,患者烦躁不安,握着他的手,又抓又挠,留下痕迹。


提起最让人心疼的患者,大家不约而同说到了一个小宝宝。


这是一名先心病患儿,只有40多天大,做完肺静脉移位手术20多天,正处于术后恢复期。而他也是当天航空转运的年龄最小的患者。



也许因为一出生就住在新生儿病房,孩子看到医护人员并不害怕,明亮的眼睛一直在好奇张望。


但随着直升机准备起飞,螺旋桨的声音越来越大,孩子撇了撇嘴想哭。注意到孩子的不适,张祁立刻为孩子轻轻戴上降噪耳机。小宝宝重新安静了下来


看着孩子纯真的眼睛,张祁说,同为父母,那一刻,感觉一切都值得


03


来自孩子的灵魂拷问


晚上7:30分,最后一名危重症患者平安抵达河南省人民医院本部。


36名重症患者的航空转运工作圆满完成


张祁和李猛又激动又感动,互相拍了拍对方的肩膀,长舒一口气。


此刻从停机坪向下俯瞰,脚下的院区灯火通明。


也是在同一天,省医完成了近5000人的转运工作。



结束任务后,张祁先去了外科诊室打腰围。


搬运患者时,他的腰部不慎扭伤,放松下来才感觉到,腰疼得已经直不起来


李猛回科室汇报完情况以后,到家已是晚上9点。


一进门,就被孩子灵魂拷问,“不是休息吗?为什么又去上班了?”


李猛跟孩子讲,“灾难面前,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要有一份力尽一份力,尽量帮助更多的人!”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