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医院
CCU主任张静
这几天
眼睛一直肿着
这几天
她哭得太多了
“我从医37年了,
从来没遇到过
这样大规模机械循环辅助的
心脏重症患者转运。”
暴雨停电
机械循环变成“手动”

一切都要从7月20日持续一天的特大暴雨说起……
谁也没有想到,特大暴雨导致断电时间如此之长。
21日凌晨3点多,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院区一片漆黑。CCU当时是满员的,有25个病人,包括2台ECMO、6台IABP正在运行。
CCU在全国的优势技术是机械循环辅助装置对生命的支持,如ECMO(体外膜肺氧合)、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
许多危重患者戴着各种机械循环辅助设备,一般情况下,设备本身有储备电力,科室也有应急电源,即使遭遇断电,也能维持几个小时的正常运转。
当时,CCU所有备用电源只能支撑几个小时。
早晨,备用电消耗殆尽,医院提前行动,组织多个科室的人员紧急支援CCU。ECMO只能临时靠手摇维持运转,IABP靠手拿注射器打进去、抽出来进而维持球囊充气、放气。
医护人员无数次重复着这个动作。
只有这样,才有机会等待救援。
病人危急,病人家属也很担心。CCU打开病区大门,让患者家属看得到里面,看得到每一个患者身边都有医务人员在忙碌,看得到生命坚守的希望。
病人家属说:“大夫,你们看我们能做点啥?只管说!”
救援物资送到,第一时间领到水和食物的家属又说:“让医务人员先吃吧!”
危急时刻
启动航空转运
21日下午,航空救援直升机具备了飞行条件,但是院区没有通讯信号,无法正常联系。
在河南省人民医院CCU,共产党员胡振杰医生首先站了出来:“让我去,我把病人接回来!”
他要把省医本部转运工作的最新安排,准确传达给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CCU,让危重病人优先转、机械循环辅助的病人优先转。
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CCU,共产党员、护士长马凌燕协调大家一边维持危重病人机械循环辅助装置的运转,一边在各科支持下把患者陆续送往停机坪。
从3楼到5楼,用担架、被单抬着,还要抱着几十公斤的ECMO、IABP等设备往上走。整个过程中,必须有人不停地手动维持设备运转。
脚下要走稳,肩上要抬稳,机器要抱稳,仪器设备管道要接稳……
第一个危重患者通过直升机安然接回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已整装以待,小心翼翼地将患者往重症监护室转移。
据了解,借助皮划艇、大巴车,通过直升机、救护车,共有26名CCU患者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CCU转运到河南省人民医院本部CCU。
温暖和感动
幸亏有你们!
“幸亏有你们!不仅救了患者一条命!大水中,你们又救了我们的命!”
先后乘坐皮划艇和大巴车转运出来的患者家属,动情地说。
一位中年男性患者说:“天灾无情人有情,我能到这里,非常感激、感谢!”
一位女性患者说:“有党和国家在后面支撑着我们,有这么多优秀的医护人员组织转运,我怕什么?有党在,我啥也不怕!”
曾经在省医CCU住过院的患者,纷纷以电话、微信的形式问候医务人员,问能否有帮上忙的地方,有的通过捐款献出一份爱心。
一家三口开着车过来,非要来看一眼张静主任和医护人员:“不耽误你们工作,就看一眼!看到这里的医生护士安全,我才能放心!”
2019年1月从山西太原由CCU团队带着ECMO转运到省医,成功获救并痊愈。患者家属主动联系病区:“当初是你们救了我家人的命!希望捐助一辆救护车尽一份力,让生命转运持续跑起来,去救更多人的命!”
转运当天夜里11点,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来到医院本部的医务人员顾不上休息,跟着张静主任和本部医务人员一起连夜大查房。
查完房,话没说一句,大家都哭了。为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他们倾尽了全力!
如果没有全社会的联手救援,真的很难想象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在大批患者转运之前,省医本部CCU护士长陶琳就按照要求,连夜协调人手、准备物资、检查仪器设备等,还要操心值班人员饮食等。航空转运时,她全程参与,搬运病人、途中使用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每当看到患者到来,一位怀孕的护士总想要站起来共同抬一抬,又总是被张静主任和同事们制止。
而在这位护士看来:“这是本能反应,看到病人,就忍不住想上前去帮忙!”
记者问张静:“你们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能做到这些?”
张静说:“这是职业使命。从我们上医学院、上护理院校的时候,学到的就是,病人是第一位的。这是医护人员最基本的职业操守,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去做。”
胡振杰接受媒体采访时,哽咽着说:“因为我是党员,我要第一个冲上去,一定要把我们的患者平安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