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方舱医院
6号楼(2层)及9号楼(4层)
河南省人民医院援沪医疗队
317名队员日夜守护
其中,54岁的医疗组第二小组组长
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史长松
带队交班时
总是第一个进、最后一个出
处处以身作则
是大家可敬可爱的“老大哥”
以身作则的“老大哥”
河南省人民医院援沪医疗队共有60名医生,史长松是除领队、华中阜外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院长高传玉外最年长的。
从医31年的他,每天带领医疗组第二小组6名队员,在张江高科方舱医院9号楼(4层)负责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
史长松(前排中)和队友合影
轮到第二小组交班时,他们会很绅士地至少提前10分钟进舱,让上一组的队友更从容一点出舱。
严谨,守时,处处为他人着想,队员们深受队长史长松的影响。
每次接班,史长松总是第一个进舱,最后一个出舱。进舱前,他会反复提醒、检查队员们的防护是否到位。
跟队友们搬运物资(左一为史长松)
与患者零距离反复沟通疏导,细致耐心地观察评估病情、写治疗方案,不厌其烦地协调办理出院事宜,乃至领取搬运物资,驻地酒店的消杀……所有最基础的工作,他从不因为年龄和资历而与其他队员有差别。
刚到那几天,物资不充裕。分发物资时,他把自己的放在最后。
关键时刻的忙碌身影
一次,他刚接班,在病房入口分诊,赶上下大雨。转运患者的大巴车一下来了3辆,不到10平方米的分诊台,瞬间围满40多名急于躲雨的患者。
“大家不要着急,男士女士分开排队,挨个进。”被人群挤在中间的他,依然像平时一样,从容不迫地引导大家有序登记。
4月15日凌晨,他正在负责感控工作时,对讲机传来队员陈超和宋书波医生的呼叫:一老年患者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
“尽快做心电图,排除心绞痛或心梗!”史长松在问清患者病史后交代。
排除心脏问题后,陈超为患者触诊查体,发现上腹部压痛明显,考虑急腹症可能,再次向史长松汇报。
“方舱医院条件有限,尽快安排转院吧。”很快,患者被转往定点医院,得到及时有效的进一步治疗。
方舱医院里,病房是新布置的,团队是新组建的,问题千头万绪。哪里遇到难题,史长松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
史长松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
“舱里需要磨合的事很多,虽然各自有分工,但没办法分得那么清楚,医护要互相协助,互相补位,大家是个整体。”史长松经常跟队员们说。
内心柔软的抗疫“老兵”
4月18日,第三批患者出院。史长松跟出院患者一起等候,不停安慰、鼓励着大家。在他的安抚下,人群烦躁的情绪平静下来,有序地登上了大巴车。
看着患者出院回家,史长松在心里默默地祝福着他们,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欣慰,是紧张的工作中心情最轻松的时刻。
史长松是一名有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河南省援沪医疗队第二党总支第一支部书记。他说,到抗疫一线责无旁贷,老党员更应该起到带头作用。
儿科的年轻人都已经充分成长,可以独当一面。接到援沪任务后,他妥善安排好了科室日常事务。
在非典、手足口病、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史长松始终奋战在抗疫一线。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他在发热门诊坚守一线14天。今年年初,他也积极报名要求支援河南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这次报名援沪,对他而言已经是“习惯成自然”了。
“从领队高传玉到最年轻的医护人员,每个人都在默默奉献着,体现出了团结协作互助的省医人风貌;上海人民也为抗疫做出很大贡献,志愿者积极帮助医护人员维持日常秩序,大家互相体谅互相鼓励。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每个平凡的人都让人感动。”史长松说。(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