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这个看似“好”习惯,竟然让她差点丢了命

时间:2020-04-14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是正因不舍得丢弃食物的习惯,竟然导致62岁的郭女士命悬一线住进ICU。多学科医生携手奋战了近一个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从死神手中抢过一条命。


突发疾病 下病危住进ICU


3月6日下午5点半,无法自主呼吸,全身仅两根手指能轻微动弹的郭女士被紧急送进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心ICU二病区。重症医学部主任、中心ICU二病区秦秉玉,主治医师牛京京立刻救治,全力力维持郭女士的生命体征平稳。


“她被送来时情况很糟糕,整个人就像被注射了肌松药一般,全身瘫软,肌力为0,无法睁眼,不能吞咽。血氧饱和度在有创的气管插管后才能勉强维持住。”牛京京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长叹一口气。


根据郭女士的家属回忆,3月1日,郭女士突然出现了胸闷、气短、腹痛的症状。起初家人以为是感冒了,但是吃过药后,情况非但没有好转,还持续加重。


仅不到两天时间,她就从一个身体硬朗的老年人成了无法自主的病人,连呼吸和睁眼都无法完成,甚至被下了病危通知书。


病因不明 多科联手寻  “真凶”


“我母亲身体一直很好,为啥突然会这样?”郭女士家属的疑问也是医生们的困惑。


为了查明病因,做到对症治疗,重症医学部、神经电生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亚专科等多学科专家携手,每天都在寻找方向,商议诊疗方案,在诸多疾病表征中寻找“真凶”的踪迹,犹如警察破案。


只是医生们还需要跟死神赛跑,随时面对病人一命呜呼的险况。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亚专科主任李玮仔细查看患者,结合各项检查结果,逐渐将目光锁定到神经系统感染上。


神经电生理科主任李六一、副主任医师冯淑艳立刻为郭女士进行肌电图检查。他们发现患者的运动神经确实存在明显异常,一个关键的信息让“真凶”逐渐露出马脚。


冯淑艳说,郭女士是特殊的“下行性”软瘫,通俗地说就是从眼睑下垂、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抬头无力—呼吸肌--四肢,自面部向身体迅速进展的无力瘫痪,这种进展方式具有一定特异性。


“最关键的体征是患者瞳孔扩大,光反射消失,加之前期有腹痛和肠梗阻等消化道症状,短时间内进展迅速,种种迹象都与肉毒素中毒很相似。”


为了印证自己想法,冯淑艳又对郭女士进行了一项特殊的电生理检查——神经重复电刺激。


“这种检查是针对神经和肌肉接头病变进行的,肉毒中毒的患者,毒素可永久抑制囊泡释放乙酰胆碱,造成神经肌肉突触传递障碍,所以导致了肌肉不能兴奋,所以电生理上看到运动神经波幅降低。而在高频重复电刺激下,会出现运动波幅递增的特殊现象”。


果然,检查结果正如冯淑艳所料。


为了百分之百证实真凶,严谨细致的医生们又将郭女士的血液样本送检,检测出E型肉毒阳性。


到此家属才想起来,出事前,郭女士因不忍浪费,把已经存放了3年之久的腌黄瓜吃完了,而这些腌黄瓜可能已经被肉毒杆菌污染。


肉毒杆菌有其独特的生存条件,所以临床上食源性的肉毒素中毒并不常见,李玮感慨:“从医几十年了,她是我见过的第三例肉毒素中毒患者。”


经过医生们对症精心治疗,4月1日,郭女士终于自己走出病房,平安出院。


世界上最毒的毒素就在身边


肉毒素(又称肉毒毒素)是由肉毒杆菌在缺氧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细菌外毒素。以A、B、E型最为常见。


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毒性最强的毒素之一,不到0.000001克就可以致人死亡。


肉毒素能够通过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的释放而引起肌肉麻痹,可以让肌肉麻痹性松弛,因此也具有明显的除皱和局部美塑功能。现在风靡世界的肉毒素注射用的就是这种毒素。


但是一旦过量,便会发生中毒。毒素本身无色无味,如果摄入,则被胃、小肠和大肠吸收,出现双侧颅神经病的急性发作,对称性肌力下降,偶尔还会出现胃肠道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吞咽困难、呼吸衰竭甚至循环衰竭。死亡率可高达50%~60%。


李玮介绍,这种恐怖的毒素其实就在我们的厨房里。


肉毒杆菌无孔不入,很容易从蔬菜、水果和海鲜的表面分离出来。在家庭自制发酵豆类、谷类制品,如腌肉、腌菜、豆瓣酱、臭豆腐,或不新鲜剩菜剩饭等食物中,都可能寻觅到它的踪影。

肉毒杆菌在18—30℃的适宜温度里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人们如果食用这些未经高温加热或者冷藏储存的污染食物后,很容易导致中毒。


李玮说,加热和冷藏都可以杀死肉毒杆菌。当环境温度低于15℃或高于55℃时肉毒梭菌芽孢不能繁殖,也不能产生毒素。“在75—85℃时,加热10分钟;100℃时加热1分钟,即可破坏肉毒杆菌。”


此外,为了避免食物中毒,隔夜的食品最好不要吃,尽量少使用自制的腌制品,多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即食类食物。一旦发现身体腹痛、胸闷、眼睑下垂、四肢无力等症状,一定不能掉以轻心,及时到医院就诊,并详细告诉医生病史。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