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行如隔山,看病不知道该找哪个科,这个情况许多患者都遇到过。此外,还有一些复杂的疾病,更需要多个学科来会诊判断。有没有一种可能,逐步消除这种就医中的“迷茫”感觉?目前,河南省人民医院逐步探索应用的多学科联合会诊—— MDT,为越来越多的患者提供了便利。
这种诊疗模式如吃“定心丸”
姜女士最近遇到了难题。好不容易怀上了宝宝,已经35周了,自己却一点儿都高兴不起来。两个月前,她在例行产检时,发现胎儿心脏异常,后颅窝池增宽!但之前产检时,NT正常,唐筛风险低,一切都好,现在是怎么了?姜女士一家来到河南省人民医院产科,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心脏结构细小异常,右心比例偏大,主、肺动脉比例失调,主动脉偶发反向血流频谱,后颅窝池稍增宽,MRI提示透明隔间腔形成,后颅窝增宽。
这胎儿到底还能不能继续保留?面对姜女士一家纠结而期待的眼神,产科发起了多学科综合诊疗(MDT)申请。胎儿医学多学科团队上阵了!神经外科郭锁成,新生儿重症张家洁,产科武海英,超声科王睿丽,医学遗传中心王莉等多学科专家展开了讨论。“MRI提示透明隔间腔形成,后颅窝增宽,此类情况如果没有其他病变,大部分出生后无症状,建议观察。”小儿神经外科专家郭锁成说。“胎儿心脏发现的现象,可能是卵圆孔细小引起的继发性变化,建议近期复查观察心脏进展,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王睿丽说。其他专家也都给出了建议。产科综合多学科专家意见后,给了姜女士一家最终建议:定期产检,密切监测胎儿情况,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
虽然对宝宝的未来悬心,但姜女士一家不再纠结病情与治疗了。“这样一来,就等于吃了颗定心丸。不多的会诊费,却能节约大量奔波看病的精力和经济成本。”姜女士的丈夫说。
多个MDT团队可随时预约
MDT指针对某一病种,由3个以上相关专科指定医师,组成固定团队,通过对病例进行综合论证,提出具体诊疗意见的医疗模式。它是目前国际上广为推崇的领先诊疗模式,在打破学科之间壁垒的同时,可以提高诊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大大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这种诊疗模式,尤其适用于肿瘤、肾衰、心衰等复杂疾病的诊疗。
今年以来,已经有不少像姜女士一样的患者,通过MDT的方式,享受到多学科的综合诊疗服务。目前,河南省人民医院共有35个MDT团队。自开展MDT服务以来,临床需求增长迅速。今年第一季度跟去年相比,同比增长92%。肝脏肿瘤、乳腺肿瘤、胎儿医学、产科急危重症等,都是开展这类诊疗模式较多的专科疾病。医务部对多学科会诊收费情况、会诊意见填写情况进行统计,并实时进行质量控制,确保会诊质量。
MDT阵容“豪华”,申请却不复杂
1个MDT团队,都包含哪些人员呢?按医院规定,需包含相关专业的至少4名高级职称医师;设组长1名,应为正高职称,或亚专科主任及以上职务;设秘书1名,兼任、单设均可,职称不限。医师可在系统中申请MDT,并通知医务部。医务部再通知MDT组秘书。秘书收集患者病情信息,明确必要检查项目。检查项目结果完备后,秘书联络本组成员,告知患者简要情况,确定MDT时间与地点,通知患者,并办理相应手续。
讨论前,发起申请的医师介绍患者病情,与会成员可进一步收集患者病情信息。然后,讨论统一诊疗意见,由组长向患方通报。MDT意见书电子版在管理系统存档,纸质版由与会成员签名后由秘书存档。按规定,每次会诊时间不少于30分钟,至少有4名成员参加,且必须本人到场。开展这一诊疗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误诊误治,缩短诊断和治疗等待时间、增加治疗方案的可选择性,改善相应疾病患者的预后,避免不停转诊、重复检查等不必要的负担。(宣传部 张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