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62天抗疫全景记录!致敬河南省人民医院援疆医疗队

时间:2022-12-14

12月10日

河南省人民医院援疆医疗队

凯旋


图片

12月10日晚,河南省人民医院援疆医疗队队员乘坐包机,从乌鲁木齐返回郑州。


图片

10月10日至12月10日,整整62天的援疆任务圆满结束,在鲜花和掌声中,我院102名队员胜利归来。河南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党委书记邵凤民,河南省人民医院院长陈传亮,河南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华中分中心)党委书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院长郭智萍,河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孙培春,河南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华中分中心)副主任、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李昊到机场迎接队员归来。


62个日日夜夜

他们用行动

践行伟大抗疫精神



统筹协作  全队“一盘棋”


图片

河南省援疆医疗队接管乌鲁木齐会展中心方舱医院C舱,是所有援疆医疗队中接管单体方舱最大,治愈出院人数最多,第一个规范设置抢救区域、设置舱外研判团队、设置舱外患者咨询热线的医疗队。


河南省援疆医疗队由6家医院组成,组建了以我院副院长申志强、省卫健委基层处副处长杨志武为总指挥的河南省援疆医疗队指挥部,下设医疗组、护理组、感控组、宣传组、后勤保障组、消杀组6个工作组,形成了挂图作战、科学施策、政令畅通、高效协同的扁平化作战指挥体系。


工作组在指挥部的领导下,统一目标和行动,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医护协作机制,每两日召开一次医疗、护理协调会;建立值班协同制度,根据工作性质,科学划分舱内舱外具体事宜,设立舱内、舱外值班岗位;充分发挥每日例会作用,形成以医疗救治为核心、以感控管理为基础的医护、感控、后勤、消杀协同机制。



党建引领  凝聚抗疫“红色力量”


图片

援疆医疗队坚持党建引领,全力以赴保障患者及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党旗始终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第一时间成立河南省援疆医疗队临时党委,由申志强任临时党委书记,杨志武任副书记。下设党总支6个,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均由各医院领队、科主任或多次执行抗疫任务、党性强的党员担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在临时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体队员勇担重任,全体党员纷纷请缨,值最苦的班、接最难的活,全身心投入患者救治,做到了在重要岗位、关键时刻、危急关头站出来、冲在前、能担当、做表率



从严从细  守牢院感防控生命线


图片

医疗队把院感防控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基础和重中之重,不断强化感控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院感防控贯穿日常管理、医疗救治、护理工作、患者转运、核酸检测、后勤保障等全领域、全过程,切实筑牢感控防线。


感染防控坚持“一把手”负责制,成立由总指挥申志强任组长的院感组,制定下发河南省援疆医疗队驻地管理规定、河南省援疆医疗队感控手册等一系列文件、制度。按照工作安排,院感组李鹏、张佑健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有效有序落实各项感染防控措施,全环节、全要素保障队员安全



内外互动  后勤保障及时到位


援疆医疗队指挥部高度重视后勤保障工作,后勤保障组成员李志莉坚持主动对接、依靠当地的原则,认真统计队伍需求、主动对接保供单位、精准配发装备物资。根据医疗救治需求,不断优化调整工作流程,实现方舱医院后勤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有力保障了方舱医院24小时物资供应


两个月来,物资保障组申领药品、防护物资、抢救设备、感控消杀用品80余种、两万多件。设立各酒店负责人,全力保障驻地队员需求,确保医护人员住得安心、舒心、顺心。加强饮食管理,选取中央厨房作为医疗队餐饮配送单位,严把餐饮质量关,做到合理搭配、营养均衡,确保队员们吃上放心饭、暖心饭、及时饭。特别是针对乌鲁木齐零下20多摄氏度极寒天气,指挥部多方协调,第一时间为队友们配备了暖手宝、棉衣、棉鞋、电暖气等各类防寒物资。



主动服务  优质服务温暖人心


河南省人民医院援疆医疗队员始终坚持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创新开展多项便民举措,全方位加强科普教育,一个又一个暖心故事相继涌现……


暖心!方舱里的科普漫画墙!


图片

乌鲁木齐市会展中心方舱医院里出现了一面科普漫画墙,三十余项科普内容通过简单易懂的科普漫画呈现,为患者提供了健康知识的同时,也为方舱内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科普漫画墙由我院公共事业发展部主任梁新亮统筹规划,刘乐佳、王思思、李玉芹、郭员志、魏雨杉等医护人员共同制作。队员们通宵准备,从河南省人民医院宣传平台推发的数百篇次科普内容中遴选出三十余部科普文章视频,将其生成一个个对应的二维码张贴在漫画墙上,患者用手机扫二维码即可获取不同疾病的相关科普。


图片

科普墙绘成后,吸引了众多患者驻足学习,闫珺、杨斌、李宽、苏靖心等队员充分利用科普墙,带领舱内的老年患者学习老年冠心病的相关知识,教大家如何保护血管、预防颈椎病等。


“你们都来自河南,离开方舱后,我们想咨询健康问题该怎么办?”不少方舱内的患者在观看科普漫画墙后问道。


图片

“不用担心,你们随时可以拨打这个电话……”随着这句话,护士长李光辉在科普漫画墙上写下了0371开头的一串数字,这是河南省人民医院24小时咨询服务热线,可以随时方便的进行咨询,还有专家线上坐诊,为患者及时解答健康疑惑。0371此刻代表的不仅是简单的区号,更是一份来自河南的康承诺,周到、持久、暖心。


用指尖给他们的世界添上“字幕”


图片

方舱中,队员们发现,有不少听障患者存在日常交流困难。为方便沟通交流,梁新亮组织医疗队开展了“沟通无障碍,河南更有爱”方舱医院常用手语基础培训班,特邀哈密市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武晓莉、手语老师黄鑫对大家进行在线培训。


从手语的基本规范、基本词汇、构成方式到专业用语、场景对话,教学内容丰富充实,同时重点围绕医患沟通,结合队员们在舱内的实际工作场景进行了模拟演示。


图片

学习完成后,队员们主动来到听障患者身旁,及时为其解疑答惑。看到熟悉的手语,患者们纷纷为医疗队的贴心关怀点赞。其中一位患者更是用画笔记录下了自己内心的感动,表达出早日康复的信心。


走进“心灵驿站”,收获欢声笑语


图片
图片

为丰富患者的舱内生活,缓解心理压力,梁新亮组织李玉荣护士长、葛运利护士长,队员贾艺敏、楚勤辉、徐亚静、孙莉华等建立了方舱内的“心灵驿站”,以猜谜、挑战绕口令等喜闻乐见的方式为患者提供娱乐,减轻焦虑情绪。


图片
图片

墙面上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一串长长的“灯笼”。灯笼下的谜语,引得患者驻足观看。看谜面,想谜底,原本的陌生人像是多年的好友般畅谈,大家都说:“在这里既收获了欢乐,又收获了健康。”


此外,队员董婷、张世珂、王群还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和运动习惯,以二维码的形式为大家分享了八段锦、健美操和广播体操,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


如果患者有健康疑问,还能在这里找到一个特别的二维码,它直通河南省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患者可以方便地进行线上问诊,获得心理咨询,让健康常伴身边。


在“致自己”的主题墙面上,大家用五彩缤纷的小纸片写了下自己对未来的美好畅想。有的是自己的奋斗目标、有的是自己一直坚持的理想,更多的是对未来美好的愿望……


一面墙壁,成为了大家愿望的载体,患者在这里许下期望,也表达着对医务人员和家人的祝福。


双向奔赴的温暖最动人


开舱以来,河南省援疆医疗队始终坚持以医疗救治、感控管理、生活保障和人文关怀作为抗疫工作的主要保障和重要前提。护理组积极开展志愿者招募工作,以解决少数民族语言沟通、患者自身需求及物资发放等相关问题。当白衣与志愿红马甲相互融合,舱内充满了温馨的场景。


作为开舱后首批接收患者的护理组负责人之一,护士长许健不时被双向奔赴的温暖打动。舱内的一名志愿者感冒了,许健给他送药过去,叮嘱他好好休息,问他有什么需求时,志愿者稍加思索:“我想要一辆小推车,给大家送物资的时候效率可以更高。”


只要投入工作,许健就精神满满,全力以赴:“医务人员、患者、志愿者都在想方设法为彼此着想,让我们也感受到被患者和志愿者反向守护的爱。这些感动,必须化作动力,才能表达出我们的敬意。”


贴心关怀,共度方舱中的生日


图片

护理组第三组负责人葛运利带领护理组41人,用真诚的关心和温暖的话语,让患者感到安心与贴心


11月初,一位护士无意间得知一位患者的生日到了,葛运利和许丽丽、王垚栋、马晶晶等队友决定为患者送上医护人员自制的贺卡,并准备了寓意甜甜蜜蜜的巧克力、平平安安的苹果。面对惊喜,患者说:“永远不会忘记这个生日和来自远方的有心人。”


图片

沟通的语调要平和,态度要亲切,学会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带着这样的信念和工作方式,葛运利和队友总能抚平患者的情绪。她说:“无论身处哪里,做患者的贴心人,都是医护人员不变的追求。”


战疫“老兵”,让方舱中充满温暖


泌尿外科(肾移植)病区护士长李玉荣是首批进入方舱医院的医护工作者之一。随着工作的有序推进,她和宗亚迪、张静、王晓雯、赵玲玲、阎彦华等队友也见证了许许多多的正能量举动


图片

“多样标语,为您服务。”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是配合治疗的基石,保障沟通顺畅是医护人员的首要目标。


在李玉荣的提议下,组员纷纷建言献策,很快确定出手持标语的解决办法。经过连夜制作,简洁、醒目的指示标语很快就出现在了方舱之中。


“请您出示身份证或电子健康卡”、“您需要早餐吗?”、“请勿聚集”……使用标语快速回应患者诉求,让方舱之中秩序井然。


“奶粉告急,爱心接力”。“我家刚出生3天的宝宝一直是母乳,但是我现在发烧了,也没有储备奶粉,请问有奶粉吗?”方舱之中传来一位年轻母亲的呼唤。详细了解情况后,李玉荣迅速联系舱外物资组,通过多方协调,顺利取到了婴儿奶粉。


让患者回家的脚步更快些


图片

李钊硕是医疗队A组大组长。在患者眼中,他耐心而专业,总是能实时掌握每位患者的病情变化。


在一次查阅患者病例时,李钊硕发现陈女士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4个小时,他便来到陈女士病床前详细了解情况。原来,陈女士来到方舱后很焦虑,自主服用了大量保健药品,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还加重了焦虑症状,形成了恶性循环。


治“心病”还需从心理疏导开始。在让陈女士看科普课程的同时,李钊硕按照流程为其开了调节免疫力的药物。三天后,陈女士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达到了出舱标准。


出舱时,陈女士觉得眼前的李钊硕熟悉而陌生。说熟悉,是因为经过几次接触,陈女士通过身形和声音就能分辨出他,说陌生,是因为在白色的护目镜和口罩下,是陈女士看不到的陌生面孔。


图片

李钊硕、程艳伟、张美慧等队员的付出,得到了患者的认可与支持。11月初,为了最大程度保障每位患者顺利完成治疗,各部门整合资源,决定建立舱外医疗信息化查询系统。在配合完成这项工作时,李钊硕结合具体情况,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


“我们两次核酸检测报告正常,就能扫二维码发起出舱申请,经过专家及时研判,我们就能快速出舱。”患者王女士学会操作后,还当起了志愿者,挨着病床为其他患者宣传。


“患者希望自己的诉求能被人听到,该出舱的时候可以出。我们要想方设法、竭尽全力,让他们回家的脚步更快些。”李钊硕说。


方舱里的“大管家”


图片

一说起方舱里床位如何分布、舱内核酸路径如何、患者们的不同情况……医疗队护理领队刘纬华都一清二楚。舱里的护理工作被她安排的井然有序,大伙都叫她方舱里的“大管家”


开舱前,刘纬华和队员们来到C舱,她边走边看,在笔记本上快速画着草图。回到酒店房间里,她和队友们反复修改、调整,最终制作出了C舱平面图,分出12个区并标注了护士站的位置,将每一个床号和区域细分。


刚开舱时,核酸采样样管上的患者信息需要手写编号,既耽误时间也容易出错。在大家的提议下,刘纬华带领护理组自制打印标签,加速核酸信息录入过程,优化核酸采样流程,大家都称赞核酸采样“流程顺、标签准、配合好”


优化流程、改善方法、制定制度……只要是方舱内的事,事无巨细,刘纬华都操心。她说:“制度的完善和流程的优化是舱内工作快速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看到他们康复出舱,我心里就甜甜的。”


危急时刻,白衣天使就在身边


11月7日上午,大家正在排队做核酸,突然有人大喊:“有人晕倒了!”


图片

赵培护士长听到后,立刻跑到患者身边检查患者情况,汤文文组长马上拿来血压计测量血压。


经测量,患者血压过低!李宽医生介绍患者可能是因为刚服用过硝酸甘油。


考虑到地面比较凉,患者穿衣服单薄,汤文文拿来凳子供患者休息。待患者好转,赵培与志愿者一起将患者搀扶到床位休息,同时到床旁帮患者整理床位,测量血糖。


在随后的班次中,李玉荣、李光辉两位护士长及组长张世珂多次询问患者情况。得知患者病情稳定,再未出现异常。


图片

由于患者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护士长耐心为患者讲解日常饮食、休息、用药等健康知识,关注患者病情,协助患者早日康复出舱。与此同时,大家为患者送上医护人员亲手折的粉色千纸鹤,祝愿早日康复。


关注青少年眼健康


图片

郭晓红医生是医疗队中的一员,作为眼科医生的她,大家亲切地称呼为“医疗队的光明使者”


进入方舱医院以来,细心的郭晓红发现,方舱内有一些小朋友需要上网课。网课让学生们的室内近距离用眼时间大增,方舱内户外活动也无从谈起。


郭晓红了解情况后,经常浏览方舱内的患者列表,为小朋友和家长细心讲解方舱内的用眼注意事项,告诉他们在学习时要保证光照充足,调整好屏幕亮度,使屏幕亮度和环境亮度相适应,在看电子屏幕的时候,保持规范的眨眼,如果感觉到眼睛干燥,可以通过湿毛巾热敷来改善干眼的症状


在饮食方面,郭晓红也告诉家长们,出舱后要保证食物种类的丰富多样,营养均衡,多补充蔬菜和水果,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


团结一心,温暖了寒冬


图片

11月28日,乌鲁木齐已是寒冬,核酸采集工作刚开始,放在桌上的手消就已经冻得结结实实。及时更换后,核酸采集工作正常开展,但很快,王思思就发现,自己的双手渐渐失去了知觉。当孟庆磊老师递管的时候,她的眼泪夺眶而出:“老师,我的手动不了了”。那一刻,她真的很想接过试管,但她的手怎么也不听使唤。


很快,采集核酸的同事围了过来,一起将核酸采集桌搬到大厅,随后给她送来了一个个爱心暖手瓶,同时协调取暖设备帮助恢复。王思思的手指慢慢可以动了,她的眼眶却湿润了起来,大家的关怀让她感到了医疗队之中的浓浓情谊


“我们的工作很辛苦,但大家彼此的心永远是热的。”王思思发自真心地感叹道。


图片
图片

闻令而动,逆行出征

攻坚克难,凯旋而归

102名白衣战士

62个昼夜奋战

向两地百姓

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宣传部)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