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痛经的针灸治疗

时间:2025-04-18

痛经是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出现恶心、呕吐胃肠道反应,或伴腰骶酸痛,甚至剧痛晕厥的一种月经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该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前者是痛经的主要类型,后者是指盆腔器官有明显器质性病变。

中医学认为痛经形成机制有两种。第一是因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等堵塞冲任经脉,使机体气血运行不畅,当围经期时气血又变化急剧,故不通则痛。第二是因禀赋不足或大病久病、房劳多产等导致肾精亏损、脾胃虚弱等导致气血匮乏,机体及冲任脾胃经脉失于濡养,故不荣则痛。

经脉的“不通”或“不荣”,可以通过经脉上的相关穴位治疗,这就是针灸疗法,以经络穴位为靶点,采用不同施治手段起到调和气血、通络止痛作用。现代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与抑制子宫平滑肌痉挛、抑制前列腺索的释放、调节内分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关。

针刺治疗遵循缓急标本、辨证论治原则,急性疼痛取三阴交、十七椎、次髎治其标,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能调理肝、脾、肾,活血止痛;十七椎、次髎是治疗各种痛经的特效穴。缓则治其本辨证论治分为实证和虚证,前者多表现经前或经期疼痛,重则连及腰背,得热则舒,经色紫暗有块,伴形寒肢冷,以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为主,主要穴位是地机、次髎,寒凝血瘀配关元、归来;气滞血瘀配太冲、血海;后者多表现经后疼痛,隐痛喜按揉,身困乏力、腰膝酸软,月经稀少,以调补气血, 温养冲任为主,关元 、足三里,肾精亏损配太溪、肾俞、肝俞;气血不足配气海、脾俞。

艾灸能温通经脉,消瘀散结,补虚扶正艾,尤其适合虚寒型痛经。温和灸是将艾条一端点燃,悬于施术部位皮肤之上,保持距离相对固定,对穴位进行熏烤,直至出现红晕而无痛感为度的一种灸法,此方法操作简单,临床应用广泛。温针灸是先针刺,令其得气,然后在针柄缠裹艾柱,或是选取粗细、长短适宜的艾条套于针柄上,并将其点燃,此种操作方法可以使机体同时具有针感和灸感双重作用,需专业医师操作。督灸是在督脉上平铺生姜碎,再铺上艾绒,点火后任其自然燃烧,这种大面积隔姜灸治疗方法,借助了艾灸的火力增强药力传导,增强了作用于机体作用。

其它针灸疗法,电针是在针刺得气后的针柄上接通脉冲电流,有节律的刺激穴位。耳针法取穴:内生殖器、内分泌、神门、交感、皮质下、肾、骶腰椎,每次选4~6穴,毫针刺用中等刺激,必要时给予电针刺激,也可用压丸或埋针法。穴位注射法取穴: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地机,每次选4-8穴,用当归注射液,每穴每次注人药液0.5-2mL,隔日1次。点穴复位法是对腰骶或骶髂关节点按,恢复骨盆位置,治疗脊源性痛经的一种方法。

综上,针刺、艾灸、电针、耳针、穴位注射、点按等均是治疗痛经有效方法,需经辨证论治方能事半功倍。(康复科 李言杰)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