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大脑里的刺客——胶质瘤,你需要知道这些

时间:2025-07-14

你有没有听说过“胶质瘤”?它是大脑里最常见的一种“原生”肿瘤。它不是外面跑进来的坏蛋,而是大脑自己内部的一种“管家细胞”(叫胶质细胞)突然“发疯”,不受控制地乱长,最终长成了一个肿块。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自家花园里突然疯狂冒出来的杂草。虽然它长在大脑里,但它会挤压旁边正常的脑组织,影响我们的思考、说话、走路、感觉,甚至改变性格!

胶质瘤危险吗?看它的“脾气”!

胶质瘤的“脾气”(也就是危险程度)差别很大,医生主要根据它的“级别”来判断。

“慢性子”胶质瘤(低级别,I、Ⅱ级):长得比较慢,像慢慢发芽的小草;危害相对小一些。如果发现得早,医生可能会建议先观察,或者积极治疗,有很大机会控制住甚至治好。

“暴脾气”胶质瘤(高级别,Ⅲ、Ⅳ级):长得非常快,破坏力强,尤其是Ⅳ级的胶质母细胞瘤(GBM),就像野火燎原一样在大脑里蔓延。即使积极治疗,挑战也非常大。

身体会发出哪些“警报”?

胶质瘤捣乱时,身体通常会发出一些信号,别忽视它们。

头痛: 经常痛,或者以前不痛现在开始痛了,特别是早上被痛醒那种。

“抽风”(癫痫): 突然不明原因地手脚抽搐、失去意识。

“变了一个人”: 性格明显改变(比如突然很暴躁或很冷漠)、记性变差得很厉害、说话突然不清楚或听不懂别人说话。

身体不听使唤: 身体某个地方(比如一边胳膊腿)发麻、没力气、走路不稳容易摔倒。

恶心呕吐或看东西模糊: 没有其他原因(比如吃坏东西)的恶心呕吐,或者看东西突然不清楚、有重影。

重要提醒: 如果出现上面任何一种情况,请尽快看医生! 早发现很重要。

医生怎么对付它?

如果医生怀疑是胶质瘤,会请出“神器”—— MRI(磁共振)。它就像给大脑拍高清照片,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肿瘤在哪里、有多大。

如果看起来情况不太好,医生可能需要做病理活检——就是取一小块样本放在显微镜下检查,看看它到底是什么类型、是良性的还是恶性。

治疗胶质瘤是个“团队作战”

手术: 这是第一步!医生会尽量把肿瘤切掉,但有个大前提——要保护好周围重要的脑组织,不能为了切干净把脑子搞坏了。

放疗和化疗: 手术后经常要用。放疗(用放射线)和化疗(用药物)就像“除草剂”,用来杀灭手术没切干净的肿瘤细胞,或者尽力延缓它再长回来。

其他“武器”: 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比如做了基因检测),医生可能会加上一些新方法,比如戴个特殊帽子用电场治疗(TTF)、吃靶向药,或者用免疫疗法(调动身体自己的免疫系统来战斗)。

别被这些“误会”吓到!

“脑瘤”不等于“胶质瘤”:脑瘤有很多种,胶质瘤只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

胶质瘤不等于“没救了”:“慢性子”(低级别)的胶质瘤,通过规范治疗,很多人能长期控制,甚至治好!“暴脾气”(高级别)的虽然难对付,但医学进步很快,不断有新的治疗方法和希望出现。

日常习惯不会直接“招来”胶质瘤:目前没有科学证据证明用手机、住在高压线附近,或者普通的磕磕碰碰(比如轻微脑震荡)会导致胶质瘤。(当然,严重的脑外伤后还是要注意后续的健康管理。)

面对它,相信科学

如果遇到胶质瘤,不要恐慌。及时去看医生、相信专业的判断、积极配合治疗,是打赢这场“大脑保卫战”的关键。(作者:神经外科 李明  编辑:史尧)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