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永生
编/者/按/
今天是5月20日,国家把这一天定为“中国学生营养日”,今年中国学生营养日的主题是“树立食育理念,促进学生健康”。
设立“中国学生营养日”,目的是在学生中开展营养教育工作,倡导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理念。对于当前的学生而言,营养教育的目标有两个,一方面要预防营养不良,另一方面要预防营养过剩。
为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国人整体的健康素养,大河健康报与中国营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河南省营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的营养专家们,共同撰写了这组稿件。
长期以来,大河健康报在科普报道中坚持遵循科学、负责的原则,坚持系统宣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深入报道国家营养的重点工作,正确解读国家发布的政策和标准。
这组报道,亦是我们坚持在科普报道中传播科学声音的又一次努力。
受/访/专/家/
马冠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中国营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韩萍: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教授,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营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河南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营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陈永春:河南省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河南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营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刘爱玲: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中国营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杜西华:河南省省直机关第一幼儿园园长
说“食育”
“食育”是什么?
德育、智育、体育,这些词大家很熟悉。“食育”是什么?大家不熟悉。
今年“中国学生营养日”的主题是“树立食育理念,促进学生健康”,这里提出了“食育”的概念。把“食育”和德育、智育、体育并提,说明有远见的营养专家已经看到,“食育”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其他方面。
食育是什么?顾名思义,食育是饮食教育。不过,深入思考可以发现,食育又不限于饮食教育。食育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饮食教育,二是通过饮食开展教育。食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促进儿童少年的健康,还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培养他们保持健康的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独立处事能力、爱的能力等。
“食育”一词最早是由日本人提出的。1896年,日本著名养生学家石冢左玄在其著作《食物养生法》中提出这个词,他指出“体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石冢左玄的观点告诉我们,食育,不仅仅是“吃什么、怎么吃”的教育,它可以贯穿于孩子的生活中,体现在日常行为教育的各个方面,食育教育也可以实现体育、智育、才育的目标。
比如,带领孩子们走入田间,让孩子们体验耕种、除草、除虫、采摘、收割这些活动,既能培养他们对农作物的感情,从而对大自然感恩,使他们懂得珍惜粮食、不浪费粮食,另一方面又锻炼了身体。
国际上的“食育”教育
国际上,已经有很多国家开展了食育工作,其他国家的做法也能给我们启示。
日本是个非常重视食育的国家,率先对食育立法,从国家到国民自上而下推进食育,通过政府和民间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使食育理念深入人心。每年6月是日本的“食育月”,每月19日为“食育日”。
丹麦、英国等也已经全面开展了烹饪课堂或农场体验课堂,美国则开展“从农场到学校”运动。美国、英国、印度等国家纷纷设立了“营养日”、“营养周”或“营养月”。同时,许多国家也都出台了食育的相关强制性政策。
我国传统教育中的“食育”理念
对我们国家来说,“食育”不是舶来品,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处处都有食育思想。
我们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爱惜粮食的著名诗句,有“孔融让梨”等教导做人道理的经典故事,有“饭吃七分饱”等健康饮食习惯的谚语俗句,也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等古老朴素的膳食原则。
《黄帝内经》、《论语》、《礼记》以及许多诗句和谚语等都有关于饮食行为、膳食搭配、食品安全、珍惜粮食和节俭、饮食礼仪等的描述,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但目前我国关于食育的工作还处于萌芽或酝酿阶段,虽然有国家层面的发展纲要开始将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列为改善居民营养健康状况的主要措施之一,也有一些科研机构联合企业进行食育项目,还有一些零星的公益广告和民间活动,但都属于星星之火,尚未形成燎原之势。
把“食育”教育纳入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少年儿童面临营养不良和营养失衡双重挑战,除了在个别贫困地区存在食物不足现象外,对营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营养意识差、知识缺乏以及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引起营养不良和营养失衡的重要原因。所以应该把营养健康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营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
食育之困
现状一:孩子们在远离自然,脱离劳动
劳动应该是任何孩子在家庭中的起步课,一个小孩子,如果从小培养劳动意识,对其身心发展都是有益处的。
现在许多父母的教育方式缺乏理性和正确导向,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把孩子当成“小皇帝”来养,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城市里的很多孩子什么活都不干,“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成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少爷”、“小姐”。
有的孩子对于炒鸡蛋要先打破蛋壳这样的常识都不清楚;城市里的孩子接触农作物和在农田里劳作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他们不知道日常吃的食物从哪里来,当被问到“菜从哪来”,曾有城市孩子给出“超市”这样的答案。
儿时随着大人背诵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那样的抽象和遥远,五谷杂粮和挥汗如雨的劳作场面对他们来说,似乎只是想象中的事情。
现状二:孩子们面临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的双重问题
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我国居民一直传承着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优良膳食模式。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中国人对快捷、方便的西方饮食文化逐渐认可,动物性食物摄入逐渐增加,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学生整体营养状况逐渐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导致的问题是,一方面因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引起营养素缺乏相关疾病,这个问题不仅局限于农村地区,另一方面存在超重、肥胖和相关慢性病日益严重的趋势。所以,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仍是中国学生面临的双重挑战。
另外,虽然人们对营养的关注度提高了,但媒体上营养信息混乱,让人眼花缭乱、难辨真伪,以至于相信“吃绿豆治百病”的荒谬说法。在儿童电视节目中,不健康食品的广告也占了不少,而这些不健康食品广告可能会影响儿童或家长选择食品的偏好。
现状三:学校教育体系中,食育教育缺位
目前,学校的食育也存在投入缺位的现象,学校中一直没有独立的食育课程。
在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课程中,内容以预防传染病、培养卫生习惯为主,营养健康教育仅作为其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更没有像许多国家一样开设烹饪课或让学生参与食堂配餐。
在现实教学中,承担健康教育教学任务的是体育教师、班主任、校医、生物教师和科学教师,而校医的教学功底,班主任以及生物、科学教师的卫生专业素养都难以保证。学校食堂中缺乏专业的营养指导人员,工作人员营养意识薄弱,缺少基本的营养知识和营养餐搭配技能。
现状四:营养误区处处可见
目前由于广大师生和家长营养知识缺乏、营养意识薄弱,存在一些营养误区。
比如有的学校领导认为孩子不知道营养没关系,只要学习成绩好了,考上大学后自然而然就懂了,还把营养价值低的乳酸饮料当成奶制品发给孩子们喝。有的学生选择食物仅凭个人口味或饮食习惯。
有些农村家长由于不知道自家的鸡蛋有营养,把鸡蛋卖了换方便面。不知道自家的胡萝卜有营养,用来喂猪。同时,有许多城市家长觉得保健品有营养,乱给孩子吃各种保健品,导致孩子性早熟。
再比如传统上人们把“祝你生个胖娃娃”当成祝福话,其实“胖娃娃”并非好事,不仅会给妈妈带来负担,而且对小时候太胖的宝宝而言,长大后肥胖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
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所以儿童时期养成的这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往往会持续终生。
不过,儿童时期的饮食行为可塑性较强,如果在这一关键时期对孩子及时进行合理的饮食行为干预,对他们实施社会、家庭、学校等全方位的“食育”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造福孩子一生。
所以,食育是生存之本、教育之本,“食”的问题关系到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未来、民族进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食育是我国现阶段亟待加强的一项教育。
盘点
不健康的饮食行为
不健康饮食行为在我国的中小学生中较为普遍,比如不吃早餐(或吃不好早餐)、吃不健康零食、喝含糖饮料、吃西式快餐、边看电视边吃东西等。上述许多现象大家已经熟视无睹,我们把这些现状列举出来,为家长提个醒。
A早餐 长期不吃早餐或吃营养质量差的早餐,不仅会影响儿童的营养摄入和健康,还会影响儿童的学习、认知能力和体能。
一顿好的早餐需要包含五类食物:谷类及薯类、动物性食物、蔬菜水果、奶及奶制品、豆及豆制品。
这些乍看上去很难做到,其实,只要稍稍用心,就可以做到营养均衡。比如早餐吃豆浆和猪肉白菜馅包子,包子这一种食物就涵盖了面粉(谷类)、猪肉(动物性食物)、白菜(蔬菜),再加上豆浆,就是一顿营养早餐了。
B零食 零食,是指非正餐时间所吃的各种食物(不包括水)。即使成年人也喜欢吃零食,合理有度地吃零食是一种生活享受,又可以提供一定的能量和营养素,有些情况下还可以起到愉悦心情的作用。但是,零食所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不如正餐全面、均衡,所以要注意零食摄入的时间和量。
一般来说蔬菜、水果、奶制品、豆制品、一些坚果可以作为零食的选择,但零食不能吃得太多,如看着电视嗑瓜子、看电影吃爆米花等,不知不觉就会摄入过多的能量。再就是要注意吃零食的时间,别在饭前吃零食。
另外,有些家长动辄给孩子买饮料,有的孩子甚至拿饮料当水喝,这是不提倡的,摄入含糖饮料会造成龋齿、肥胖等危害。
C西式快餐 西式快餐,也称“洋快餐”,有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的西式快餐消费量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一般的西式快餐具有高脂肪、高热量、高蛋白质和低维生素、低矿物质、低纤维等营养特点,经常或长期摄入可导致体脂含量增加。
健康饮食的七种行为
饮食行为包括与饮食相关的各种活动,比如吃什么、在哪儿吃、和谁吃等等。
儿童时期是饮食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些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则很难改变,不但影响儿童少年时期的健康、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还将伴随他的一生。
健康行为一:
吃好一日三餐,不挑食不偏食
儿童少年的成长需要多种营养素,这些营养素来自于各种各样的食物。
我们吃的食物分为五类,包含米饭、面条等谷类及薯类,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菠菜、苹果等蔬菜水果和菌藻类,还有豆腐(豆类)、瓜子(坚果)等。不同食物的营养特点有所不同,所以大家每天要吃多种食物,做到不挑食、不偏食,食物品种多样,营养才能全面。
这些食物要合理地分配到一日三餐中,做到“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适量”,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健康行为二:
坚持每天吃早餐,吃营养充足的早餐
早餐首先一定要吃饱,而且营养要全面。除了吃谷类食物(馒头、面包、米粥等)外,还要吃一个鸡蛋或其他动物性食物(如酱牛肉),搭配一袋牛奶、一杯豆浆或者一碗豆腐脑,最好还能吃一些新鲜蔬菜或水果,这样营养均衡的早餐才能保证充沛的精力去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
健康行为三:
天天喝奶、有助于长身高
通常情况下,可在早餐时喝一袋(约250毫升左右)牛奶。如因胃口不好等原因没有喝,可在其他时间饮用。如:上午课间操时间、下午放学回家后、晚上睡觉前等。
饮用牛奶后出现腹胀、腹痛或腹泻等不舒服的同学,可以喝酸奶或者改用豆浆。
健康行为四:
足量饮水、正确选择饮料
白开水是儿童的最佳饮品,应提倡常喝白开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
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24°C左右),每人每天至少饮水1200毫升,每次喝150~200毫升。夏季天气炎热时,也不能贪喝冷饮如冰镇汽水等。因为胃肠黏膜对冷刺激非常敏感,喝过多冷饮会使胃肠道血管突然收缩,从而引起腹痛、腹泻。
健康行为五:
吃清淡低盐饮食
许多调查表明,日常饮食摄入过多的食盐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应从小养成吃清淡少盐饮食的习惯。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食盐的摄入量以不超过6克为宜。人们平常食用的天然食物——肉、蛋、鱼、蔬菜和饮水中都含有一定量的钠,如果口重而在食物烹调时加入较多的食盐,势必会造成食盐摄入过多。
另外,酱油、味精、咸菜和香肠、熏肠制品等加工食品都是高盐食物,也应少吃。
健康行为六:
合理选择零食
零食是指一日三餐以外所摄入的所有食物和饮料,但不包括水。一般情况下尽可能少吃零食。
可在适当的时间(两餐之间、午睡之后),选择奶类、果蔬类、坚果(花生、瓜子等)类等做零食;尽量不选或少选糖果、口香糖、泡泡糖、话梅、炸土豆片、炸土豆条、冰激凌、膨化食品和烤羊肉串等街头食品,以及饮碳酸饮料及冰镇饮料。
健康行为七:
少吃西式快餐
西式快餐食物的制作以烤、炸为主,因此,含有的能量比较高。数据表明,一份西式快餐中所含的能量差不多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一天所需要的能量,但其中所含的营养素如维生素、矿物质等相对却很低。另外,西式快餐所配的饮料也大多是含糖高的饮料,几乎不含什么营养素。
经常吃西式快餐,能量的摄入会超过身体的需要,多余的能量会转化为脂肪在人体贮存起来,从而引起肥胖。
肥胖不仅妨碍学生的运动,造成体育课达标困难,还与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http://newpaper.dahe.cn/dhjkb/html/2014-05/20/content_1078108.htm?div=-1
http://newpaper.dahe.cn/dhjkb/html/2014-05/20/content_1078110.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