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气温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
□记者 林辉
阅读提示 | 8月23日就是“处暑”了,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中医专家提醒,“处暑”之后,早晚虽逐渐凉爽,但日间气温依旧较高,天气也是干燥多风,饮食上宜“少辛多酸”,不要盲目进补,以免当心“秋燥”伤人。此外,“秋乏”也在不知不觉中找上门来了,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
饮食宜少辛多酸
在处暑时节,人们往往有这种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燥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喉燥得冒火,大便干结,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王雪梅说,处暑时节,气温仍然较高,这段时间的饮食养生讲究淡补,少辛多酸。
“具体来说,就是要多吃山药、绿豆、红枣、百合等滋阴润燥的食品,尽量少进食辛辣食物,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少吃或不吃西瓜这类的寒凉瓜果,多吃一些秋季应季的水果,如苹果、梨、葡萄、哈密瓜等。”王雪梅说,淡补既可以避免肺旺伤肝,又可以避免伤脾,能有效降低“秋燥”对人体的侵扰。
对于很多人青睐的“百果之宗”的梨。王雪梅说,梨肉脆多汁,酸甜可口,营养价值很高,一般人都可食用,肝炎、肝硬化、肾功能不佳者尤其适合。因其性寒凉,故一次不要吃得过多,而脾胃虚寒者、发热的人则不宜吃生梨,可把梨切块煮水后再加点蜂蜜食用。
盲目进补使不得
虽然已近处暑,但是此时不宜“贴秋膘”。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朱翠玲说,大家平常所说的“贴秋膘”是指到深秋,即可以明显感觉到气候变化的时候,像现在的处暑时节,没有必要进补一些上火的食物。
“秋季进补讲究辨证,气虚的要补气,血虚的要补血,首先要根据体质来进补。而且也分食补和药补两种,并不是说,进补的都是温热油腻的东西。”朱翠玲说,可多喝一些滋阴润肺的粥类,并适当地添加一些银耳、蜂蜜、山楂、萝卜等食材,或者多喝一些鱼汤、鸡汤,不但可补充一些水分,还能起到润肺的作用。
不过,朱翠玲提醒说,高胆固醇、高血压、肾脏功能较差者、胃酸过多者、胆道疾病患者,不宜多喝鸡汤。如果盲目以鸡汤进补,只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对身体有害无益。
避免过早添加衣物
民间素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之说。王雪梅说,处暑时节,暑气逐渐散去,凉意渐生,但此时处于季节刚开始转换阶段,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后吹风,也很容易伤风感冒。
“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以便使机体逐渐适应凉爽的气候,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但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王雪梅说,除了穿衣外,睡觉时也不要盖得太多,以免出汗伤阴耗津;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
睡眠增加一小时
“处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因此,此时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朱翠玲说,良好的睡眠,可以消除疲劳,保护大脑,增强免疫力,“最好比平时增加一小时睡眠,可以让人保持精神,减少‘秋乏’的出现。”
朱翠玲介绍说,一般而言,秋季睡眠以晚上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为宜。“适当的午休,有利于保养精气,养精蓄锐,即使睡不着,闭目养神对身体也是有好处的”。
“秋季养生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朱翠玲说,处暑后的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如登高、慢跑,以“不累”为标准,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线索提供 潘慧 邢永田
http://newpaper.dahe.cn/dhb/html/2013-08/21/content_944002.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