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大河报》肝炎防治误区 听专家详解

时间:2013-07-26

“这就是肝炎。了解它,面对它。”

 □记者 林辉

 阅读提示 | 7月28日是第三届“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题是“这就是肝炎。了解它,面对它。”提到肝炎,人们都谈其色变,尽管耳熟能详,肝炎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了很大忽视。记者就此采访我省部分消化内科专家,为大家讲解有关肝炎的一些常识和误区,以提高人们对肝炎的认识和了解。

 误区1

 肝炎无非是乙肝和丙肝

 “有些人把肝炎理解成为病毒性肝炎,其实病毒性肝炎只是肝炎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郑州人民医院颐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瑞勤说,按照肝炎的发病原因又可分为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病毒性肝炎又有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己型肝炎、庚型肝炎等,其中乙型肝炎是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

 “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是最易被忽视的两种病毒性肝炎,都是经过消化道途径传播,主要是饮食不洁净引起感染的疾病。”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尚佳说,患者感染后经急性感染过程,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又悄无声息地好转,只有少数患者因乏力、食欲下降、尿黄等不适表现就诊时才被发现。

 误区2

 日常接触会感染乙肝

 普通百姓都有这样一个疑问:能不能与病毒性肝炎患者接触,是不是见到他们都要拒人千里之外?

 王瑞勤说,在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明确说明,乙肝病毒(HBV)是血源传播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传播。

 “也就是说,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王瑞勤说,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同时,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亦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蚊子、臭虫等)传播”。

 误区3

 害怕耐药干脆不治

 “耐药是很多药物长期使用都不可避免的,可以通过一些手段预防和减少耐药的发生,不能因此就不治疗。”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刘江凯博士说,不能随意停药或者改变药量,停停吃吃对病毒施加的压力不够,很容易耐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选择抗病毒作用强、耐药性低的药物。

 刘江凯说,还有人觉得肝炎治不好就不治了,或到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才治。肝炎病毒虽然大多数不能完全清除,但可以控制的,经过抗病毒治疗,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机会。

 误区4

 转氨酶正常后无需治疗

 “很多肝脏疾病早期不会引起机体不适症状,或者症状轻微,往往不易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当体检发现转氨酶异常,应及时就诊,查明原因,区别对待,以防一些慢性因素持续存在而导致严重后果。”尚佳说,门诊常会遇到一些患者,见到医生后直接要求降转氨酶,而拒绝进一步查明病因;还有些已明确诊断为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拒绝病因治疗,只追求降转氨酶,一旦复查发现转氨酶正常,就自行停药。

 “其实,终极治疗目的是不发生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肝功能衰竭等严重的肝脏疾病。”尚佳说,如果只是单纯追求转氨酶正常,不去针对病因治疗,有时反倒会导致真实病情被掩盖,引起病情延误。

 “乙肝和丙肝的抗病毒治疗才是‘釜底抽薪’。”尚佳说,慢性乙肝一旦有乙肝病毒复制引起肝功能损失,就应及时抗病毒治疗,争取抑制病毒甚至清除病毒。只有实现对病毒的控制,肝脏损伤才能停止,才能降低肝硬化、肝癌、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亦是如此。

 提醒

 治疗时应注意饮食起居

 在预防病毒性肝炎方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办主任医师蒋雪松说,应遵守性道德、洁身自爱;不以任何方式吸毒;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不接触未经严格检验的血液或血制品;注射时坚持“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不使用消毒不严格的医疗器具进行诊疗;对新出生的婴儿24小时内都应立即注射乙肝疫苗。

 “即使得了肝病,只要注意饮食,科学安排生活,接受正确的治疗,也可以使肝病得到控制和好转。”蒋雪松说,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得了肝病,一方面要及时治疗,另一方面要有合理的生活方式,即所谓“养生”之道,包括良好的心情、适当的休息和合理的营养,这对于疾病康复有好处。要注意营养适量和均衡,可根据本人的具体情况和饮食习惯调整膳食,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肝病患者切忌饮酒。

 线索提供 常慧 高歌 潘慧

http://newpaper.dahe.cn/dhb/html/2013-07/26/content_930337.htm?div=-1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