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屈 芳
您收到过朋友通过微信、微博、短信发来的养生信息吗?您关注过网上热传的“健康秘方”吗?这就是时下流行的“微健康”。但是,这些信息中往往鱼龙混杂,为公共卫生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提醒我们在传播“微健康”时多一些甄别和慎重。
7月25日本报《焦点网谈》栏目刊发了网民对“微健康”的热议。就此话题,7月26日多位专家表示,信息传递的高速便捷、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为其流行提供了舞台。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谢新华认为,大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也促成了“微健康”的大行其道。
关注度高 认知度低
虽然“微健康”成为热词,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微健康”的传播者本身对健康知识的认知度不高。盲从、随意地按下“发送键”,让一些伪健康的信息乘机泛滥。比如微博上曾流传甚广的“隔夜菜致癌”等说法,数日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就进行了“辟谣”。
在省直某单位工作的杨女士是位网络达人,她表示,对那些“健康小贴士”、“怎么吃更健康”等短信、帖子,虽然有时也搞不准可信性,但抱着多注意总比不注意强的想法,“姑且看之,姑且传之”。
“这其实是一种纠结的传播。毕竟现在人们对健康都越来越重视了,对这方面的帖子转发量就大。”杨女士说,有时,不知不觉就做了“伪健康”的“帮凶”。
河南省人民医院营养科营养医师赵妍娟也表示,在坐诊中,他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病患拿着从网上得来的健康知识求证,而许多都是不科学或不全面的。这种现象让人警醒。
小心甄别“伪健康”
面对海量的健康信息,作为普通大众,如何甄别是贴心的“微健康”还是不靠谱的“伪健康”?
省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研究所所长张书芳表示,按下“发送”键要慎重,特别是一些所谓的秘方、验方,宣称立即见效、包治百病的,不要偏听偏信,更不要盲目传播。
“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多问几个为什么。”张书芳说,比如,谁说的?什么时候说的?他们怎么知道的?“信源很重要。一条科学的健康信息一般都会标明信息出处、作者的身份与资质、信息发布时间等。对于那些不能判定信息来源、只是基于个人观点或别人经验的信息,不要轻易传播。”张书芳告诉记者。
到哪里@权威声音
“虾+VC=砒霜”、“马肉和木耳同食会得霍乱”……这些食物相克的说法虽然至今没有科学根据支撑,但仍然不影响其继续广为传播。在慨叹网络力量强大的同时,不少人也产生疑问:面对有关“误区”,科学的权威声音在哪里?
@权威声音,赵妍娟的建议是多登录有专业资质的医生的个人网页,获取相对准确、严谨的健康信息和帮助。“此外,现在所有三甲医院都有专门的营养科,有这方面的疑问也可以向专门的营养师求教,而不要图省事,一味向微博、微信问诊。”赵妍娟说。
张书芳则建议,政府可以考虑和有关部门建立健康信息共享机制,加大健康知识传播力度;同时,建立科学的信息研判和舆情引导机制,以确保在某种错误信息流传时,科学权威的声音能够及时“发声”。
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3-07/27/content_930919.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