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期护理研究生沙龙-“护理理论-和谐理论”
2018年4月9日18:00,我院第四十七期护理研究生沙龙在1号楼北楼12楼示教室如期举行。本期沙龙由2017年新入职护理研究生第二小组筹备,内容包括“护理理论——和谐理论学习”和“《暖医》分享”两个环节。2017年入职护理研究生及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新乡医学院在读研究生,护理部学科建设科刘纬华科长及研究中心张海鑫老师、景孟娟老师参加了此次沙龙。
第一环节:护理理论学习,本期为护理理论学习第一讲“和谐理论”。该理论由我国护理学专家首次提出,以儒、道作为和谐体系的支点,强调人的生活态度是委身自然,与环境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达到和谐状态,弥补了罗杰斯的整体人的科学理论中的文化“缺位”现象,有利于实现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王丽君同学以和谐的意义为切入点,以“和谐意识、孝悌思想和罗杰斯‘整体人科学’理论”为基础,围绕“人、环境、健康、护理”四大要素阐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护理理论。深入浅出的为我们讲解了和谐理论的发展基础、基本内容、临床应用,并从不同视角阐述了该理论在科研领域的应用价值。通过本次学习,我们认识到和谐护理理论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了一种动态发展的护理视野,围绕和谐需求,建立“和”“谐”互动的全局思维,体现了整体和谐思想。但该理论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有待结合临床实践、科研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具体。
第二环节:《暖医》分享-“尊严死”是一种境界。该文章认为“生是一种权利,死也是一种权利”,“当一个人经历了长期疾病折磨,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应该有权利选择安静而舒适地离去”。然而,面对我国当前的医疗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文化背景,家属未接受过死亡教育,无法对临终抢救做出理性选择。这不仅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痛苦,而且消耗了宝贵的医疗资源,因此“尽一切合理努力”应该早日替代“不惜一切代价抢救”。通过本次《暖医》的分享,我们呼吁用“临终关怀”代替“尽力抢救”,鼓励人们在清醒的情况下,自愿选择离世方式,愿通往天堂的路,少些痛苦,多些尊严。
刘纬华科长对本次沙龙进行了点评,并通过现场提问环节检验学习效果,指出本次护理理论学习未对和谐护理理论的构建流程进行详细阐述,强调了学习理论构建流程和科研方法的重要性。刘科长还提出,面对与国外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我们要迎难而上,以“临终关怀”为切入点,研究出适合中国国情和文化的“安宁护理”。最后,刘纬华科长向我们传达了澳大利亚护理学者将赴我院进行为期三周工作指导这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期待她为我们带来新的护理知识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推动我院护理事业的蓬勃发展。
供稿人: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