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部

时隔20年,96岁老人再次溶栓救命!

时间:2020-10-30
夜晚,
96岁高龄老人突发脑卒中!
20年前转危为安的“奇迹”
能否再现?
河南省人民医院
脑血管病医院
高级卒中中心的答案是
……
96岁的张老太太家住郑州,一直身体还不错,10多年前检查出高血压、冠心病后,时常前往河南省人民医院找专家诊治。
儿女们更是精心照料生活起居、督促按时用药,老太太平时吃饭穿衣等都能自理。
然而,近日,老人的一次突发脑卒中(中风)却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
突发:晚饭后说话不利索
9月14日晚,张老太太像往常一样吃过饭后到床上躺着休息,跟家人聊天,聊着聊着,家人突然发现了异常情况。
家人发现,老人突然说话不利索、也不清楚了,想把老人从床上拉起来时,老人一侧手臂僵硬地向内勾着,完全无法像平时那样抓住家人手臂起身。
“中风了,赶紧送医院!”家人立即拨打120,申请转到河南省人民医院脑卒中绿色通道就诊。
经验:20多年前的成功溶栓
家人能这么迅速做出决定,得益于他们的经验——大约20年前,老人70多岁时就曾突发中风。
当时,由于溶栓及时,老人的言语能力、肢体活动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和以前一样能自如活动,打牌、遛弯等都不在话下。
此后多年,老人的健康状况都很不错。
经过此事,家人对中风的症状有了深入了解,深刻认识到了尽快送医的重要性。
近几年老人因慢性病到省医就诊时,家属看到省医开通了脑卒中绿色通道,于是赶紧记了下来,没想到这随手一记,真的派上了大用场。

快捷:绿色通道启动

中风发生当晚,120第一时间将张老太太送至河南省人民医院。

脑卒中绿色通道值班医生管民主治医师立即迎了上去,查看患者状态、询问病情。
家属着急地说:“大夫,以前老人得过中风,这次症状一样,赶紧给溶栓吧。”管民说:“根据老人的情况,应先进行头部磁共振,排除了脑出血之后才能准确判断是否溶栓或者取栓。”
家属不再犹豫,立刻配合医生完成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右侧顶叶梗塞。一系列救治措施立即展开。
专业:充分评估风险
考虑到患者96岁高龄,管民立即启动一站式多模态影像卒中救治平台评估患者情况。
根据《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3小时内,年龄>80岁,推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张老太太家人发现及时、尽早送医,时间符合溶栓条件。
然而,溶栓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之一是“出血转化”,有研究表明,溶栓后出血转化与脑血管淀粉样变性有关,脑血管淀粉样变性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大风险越大。
张老太太已经96岁高龄,溶栓面临的风险不容小觑。
为了把风险降到最低,省医专家团队依靠卒中中心一站式完善的检查手段,对患者进行了多模态磁共振评估。
在充分评估风险、做好预案的基础上,管民医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指南要求,建议尽快实施溶栓治疗。
高效:30分钟用上溶栓药
术中,卒中专家团队给予患者0.6mg/Kg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溶栓护士全程密切观察,每5分钟进行血压监测,每10分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
最大限度保障高龄患者安全,直到溶栓结束。
在省医脑卒中APP记录中可以清楚看到每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
?患者到院:21:05
?MRI完成检查:21:15
?首剂给药:21:35

从患者入院到检查、再到顺利用上溶栓药,仅用时30分钟,每一分钟,都关乎生命的拯救。
随着溶栓药物的输入和对症治疗的进行,张老太太的症状完全缓解,各项体征平稳,密切观察30分钟后送入急诊病房。
疗效:症状快速缓解
随着溶栓的迅速进行,老人的状态逐步好转,家属的焦急情绪也明显缓解。
晚上10点多,早已清醒过来的张老太太突然说:“我想上卫生间。”
家人惊喜地发现,这几句话老人说得很流畅,完全没有了发病时含混不清的样子。
周五一早,复查各项指标都正常的张老太太康复出院了。
出院时,老人特别高兴,连声说自己“太幸运”,20年内两次中风都及时得到了治疗,而且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
她感慨地说:“省人民医院卒中绿色通道真是救命通道、生命通道,感谢这里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
专业提醒:救治中风“快”字当先
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医院常务副院长李天晓介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群众常说的“脑中风”中最常见的一种,我国每年约有150万-200万左右新发脑梗死病人。
缺血性中风最有效的治疗原则是越快越好。
静脉溶栓最佳时间是在发病4.5小时以内。
通常,患者年龄越大,往往合并症越多、自身条件越差,河南省人民医院高级卒中中心对96岁老人进行溶栓并获得很好的效果,得益于患者家属对病情准确的判断、对医院的信任、对治疗的配合,同时也是脑血管病医院卒中团队救治能力的体现。

今天是第15个世界卒中日,科学防治卒中,我们在行动!

中风的表现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