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
3岁宝宝做吃播,
被父母喂到70斤的新闻,
引起网友们的
震惊和愤慨。
过度肥胖
给儿童健康带来的危害,
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科,
就有不少患儿
因肥胖导致疾病住院,
有些孩子症状的严重程度,
超出了人们想象。
11岁脑梗的男孩
这天,11岁的小威(化名)正宅在家里玩游戏——
突然感到
头晕、恶心,
随后开始呕吐,
并感到半侧肢体麻木。
父母慌忙带他到当地医院就诊。
磁共振检查结果令小威的父母心惊肉跳:
小威竟然发生了腔隙性脑梗!
小小年纪就脑梗,万一落下什么后遗症,日后的生活该怎么办?
忧心忡忡的父母带小威赶到河南省人民医院,在儿科3病区住院治疗。

儿科3病区主任、主任医师程艳波,主治医师刘宏霞经过诊断,发现小威还有高血脂、高血压、重度脂肪肝,以及糖尿病前期等系列症状。
而这一切症状的根源,
都源于
小威严重超标的体重。
身高只有140多厘米的小威,体重达70公斤。
他的体重指数竟然达到了32(正常值应该低于21)。
原来,小威酷爱吃面食和肉类,尤其是煎炸类等高热量食品,爱喝含糖饮料,几乎不喝白开水,平时运动量很少。
从五六年前开始,他就开始出现肥胖状态。
天长日久,肥胖导致的代谢异常引起了血管问题,进而出现脑梗。
经过10余天的住院治疗,小威暂时康复出院。
除了药物治疗外,医生还给他“定制”了运动、营养等处方,他需要长期按照处方进行减重训练,才能使身体各项指标达到这个年龄应有的健康状态。
怎么判断孩子是否属于肥胖
小威是被肥胖“摧残”的孩子之一。
目前,正值新学期伊始。在入学体检时,明确诊断为肥胖及相关并发症的“小胖墩”很常见。
在儿科三病区内分泌遗传代谢亚专科,因为肥胖产生的并发症住院治疗的孩子络绎不绝。
像脂肪肝、糖尿病这些人们眼中的“中老年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孩子身上。
性早熟则是另外一种常见症状。
及早发现孩子肥胖症状,及时干预,对健康很重要。
那么,孩子到底胖到什么程度就认为是肥胖了呢?
首先,通过每年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即体重(KG)/身高(m)2)。
通常,2-6岁的孩子,BMI要小于18,6-9岁的小于19,10-12岁的小于21,13-15岁小于23,16-18岁小于24。超过这个数值,就属于肥胖了。
其次,定期测量腰围,判断是不是腹型肥胖。
对于6岁以上儿童,理想的腰围/体重值应小于0.46。
再有就是测量脂肪占总体重的比例。
男孩和12岁以下女孩应该小于20%,12岁以上女孩小于25%。
“小时候胖没关系”?
信就输了!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候胖没关系,长大就好了。
刘宏霞提醒,这是个很大的误区。
肥胖不仅仅是身材不好看,还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
如女孩的青春期提前或多囊卵巢综合征,男孩的性腺发育异常,孩子成年后身高偏矮,甚至会因呼吸困难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进而影响智力发育。
肥胖儿童易出现高血压、高血脂、糖代谢异常、睡眠呼吸暂停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的可以表现为2型糖尿病,从而加速动脉硬化,使得成年后心脑血管病发病提前。
儿童期间肥胖的人在成年后更易出现肥胖,患并发症及死亡的几率比成年后发胖的人更高。
肥胖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如肥胖的孩子更多地表现出抑郁和自卑感。
因此,预防肥胖必须从娃娃抓起。
如孩子有肥胖问题,应尽早到正规医院检查,排除因内分泌或新陈代谢引起的病因,然后由医生及营养师指导,通过改善饮食、规律运动等,减轻体重,维持正常生长与发育。
如果存在内分泌等相关疾病,还应针对治疗。儿童身体还在快速生长发育,帮助孩子减肥不能走极端,过分限制饮食。
同时,也不能盲目让孩子用药物、针灸等减肥方式减肥,以免影响生长发育。
儿科三病区——
内分泌遗传代谢亚专科简介
儿科三病区(11号楼儿科中心2-3楼)现有专业包括内分泌遗传代谢亚专科、消化疾病亚专科和心血管疾病亚专科。
其中,内分泌遗传代谢亚专科可诊断治疗多种小儿内分泌疾病,如儿童糖尿病、肥胖症、矮小症、性早熟、小儿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性发育异常(小阴茎、小睾丸、外生殖器异常、两性畸形等)、性发育延迟、尿崩症、甲状旁腺疾病等,以及各种遗传代谢性疾病。
程艳波
主任医师,小儿消化专科主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小儿消化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遗传性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儿科专科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儿科消化分会副组长,河南省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消化与营养学组副组长等。
最早在河南省组建儿科消化病房,开展胃肠镜检查及镜下治疗,涵盖镜下异物钳取,消化道大出血镜下止血,胃扭转复位,高频电凝电切息肉切除,食道狭窄扩张等,系统规范了HP相关性胃炎,慢性腹泻病、炎症性肠病、过敏性相关胃肠病的诊治;完成国家级专利一项,市科研成果二等奖一项,专著三部。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周三下午、周五上午
刘宏霞
主治医师,中山大学医学博士。发表国际及国内核心期刊论著十余篇,多次参与中华糖尿病杂志审稿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工作。
擅长糖尿病、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症及遗传代谢疾病,各类甲状腺、性腺及生长发育疾病的诊疗,尤其是各种罕见类型代谢疾病,如新生儿糖尿病、新生儿低血糖、暴发性1型糖尿病,青少年期起病的成年型糖尿病(MODY),自身免疫型糖尿病,β细胞瘤,多发性内分泌腺瘤、Liddle综合征等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