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部

有一种立竿见影,是脑中放了起搏器

时间:2018-07-23
有一种立竿见影,是脑中放了起搏器
7月18日下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医院神经外科病房,67岁的帕金森患者李先生迎来疾病治疗的关键时刻:打开脑起搏器。


作为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联手治疗的患者,神经内科专家、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医院副院长马建军主任医师,功能神经外科主任梁庆华主任医师及医护团队来到现场,为李先生护航鼓劲儿。
虽然已经快70岁了,李先生一头短发仅有少许银丝,面容看起来并没有多少皱纹,加上身材瘦小,看起来十分年轻。
不过,脑起搏器打开前,李先生随意垂在身侧的双手却在一直抖动,当他坐下来,按照医生吩咐把双手放到膝盖上时,抖动更加明显。
马建军主任医师点评:皱纹少跟帕金森患者“面具脸”相关。不自主抖动,会严重影响患者生理、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
现场:变化只用了几分钟
不过,随着技术人员打开机器,李先生抖动剧烈的手已经趋于平稳。几分钟后,看起来跟正常人一样。

医生介绍说,开机后要逐渐增加刺激强度,让大脑适应电刺激,并做出良好的反应。想达到一个稳定的效果,并逐步调整用药剂量,这个过程大约需要1-3个月。

李先生跟着医生的指示,做一些基础动作,来回走动,走到墙边折返时,转身动作十分流畅。

看李先生走路平稳,医生建议他跑几步试试。看着小步跑也很利索的李先生,前来观摩的其他患者和家属忍不住发问:手术之前运动情况怎么样,开机之前怎么样,改善大不大?
李先生的家人回答说,老人在12年前开始出现四肢活动迟缓、双手不自主抖动,右侧较重,起步、停步困难,6年前确诊为帕金森病,最初口服药物治疗,症状明显缓解。
但1年前四肢抖动明显加重,调整药物后略微好转,半年后加重,且站立困难,从床上起来需要别人帮忙才能站起,走路也需要搀扶。同时情绪低落、夜间睡眠差。
6月份做过手术之后,依靠药物的调节,状态比原来好,相对平稳。但在两次服药期间、药效尚未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时候,肢体不受控制的抖动表现得十分明显。
此次开机后,患者适应情况良好,目前步伐平稳,自己抱着医护人员送的花束,穿过长长的走廊返回病房。
马建军主任医师点评:帕金森病典型的病程特点,一般病程20年,在前3-5年,称为“药物蜜月期”,药物治疗效果明显;随后5-7年,在两次药物作用期间症状明显,之后几年时间进入顽固期,调整药物疗效不佳,且逐步产生认识障碍等并发症。在药物疗效欠佳后及时植入脑起搏器,改善生活质量,患者能够明显获益。
还原:植入脑起搏器
据介绍,功能神经外科梁庆华团队于6月16日为李先生实施了DBS(脑起搏器)手术,术中测试效果满意。
当时,手术团队通过事先定位,在患者颅骨上打一个小孔,将电极准确横穿放入预定位置,并与患者沟通测试效果,刺激测试效果满意。
在全麻下,在胸部皮肤作一小切口,把脉冲发生器埋置在胸部皮下,用通条把导线从头颈部皮下连接刺激电极和脉冲发生器。
此后患者遵医嘱用药,进入术后康复阶段。这次打开脑起搏器后,通过电刺激精确地传送至脑内靶点核团,调节控制运动的大脑回路,将对缓解和控制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以及减少药物用量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梁庆华主任医师介绍说,2018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成立河南美敦力脑起搏器程控中心,接受全球脑起搏器术后患者的程控,并成立河南省人民医院郁金香之家,为帕金森病友创造一个温馨互助的团体。
李先生是在医院成功接受脑起搏器手术的第8位患者。
据了解,功能神经外科主要治疗以下几类疾病:
运动障碍性疾病,如原发性帕金森病;
对血管压迫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如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
难治性癫痫,可以对病灶进行调控、切除;
顽固性疼痛,可以进行神经调控之痛。
想了解更多详情,请打开以下链接:
【省医新技术】神奇视频:大脑植入“起搏器”?!
马建军
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副院长,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神经病学分会委员,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河南省卫生科技成果奖8项。
主要从事脑血管病、运动障碍疾病及神经系统疑难病的诊治。
坐诊时间:周一、周四全天(神经内科);周三上午(国际医疗中心)
梁庆华
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熟练操作颅底肿瘤、脑血管病、脊髓肿瘤等疑难手术。
率先开展了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显微外科减压手术,效果确切,满意。擅长垂体瘤、脑膜瘤、胶质瘤的手术治疗。
坐诊时间:周一下午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