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今日份心灵鸡汤。
少年强则国强,这是世世代代的寄托与期盼——国家与民族的绿水青山,需要无数健康有为的青少年前赴后继地耕耘与浇灌,方可传承描绘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健康,是这些梦想的垫脚石,是无数个“零”前面那个坚挺的“壹”。
然而,现状是:中国儿童青少年中,拥有这个“壹”的人数在大幅度减少,体重成为健康绊脚石的人数在攀升,下图中这样的孩子们,已经成为街角巷头越来越常见的现象:
越来越多的孩子,只能穿成人size的“大码”衣裤,再结实的运动鞋也承载不住他们越来越沉的体重。
很多家长跟我哭诉:我已经严格控制孩子的饮食了,饭菜里连点儿油水都没有,可是体重根本不见少,这是为什么啊?怎么办啊?
这是为什么呢?
2018年10月4日,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给了我们这样的答案:幼儿期BMI的加速增加,与儿童青少年期持续肥胖的风险,密不可分!
由德国“肥胖机制”临床研究中心研究委员会(German Research Council for the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Obesity Mechanisms)等组织资助的这项研究中,对51505名儿童的BMI随时间推移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前瞻性和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现:
那些在15-18岁期间体重正常的青少年,儿童期(0-14岁)的体重大多数是正常的;
在15-18岁期间超重/肥胖的青少年,约有一半(53%左右)从5岁开始就出现了超重/肥胖问题,并且,随着年龄增加,他们的BMI标准差评分也进一步增加(说明体重问题进一步令人担忧);
这些超重/肥胖的青少年,他们的BMI年增长量在2~6岁之间增加最快,此后也会一直升高;
3岁时肥胖的儿童,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将近90%存在超重或肥胖;
学龄前BMI,年增加速度快的儿童,他们在青春期超重/肥胖的风险,比那些BMI稳定的孩子高出1.4倍。
除此之外:
出生时大于胎龄儿,在青春期超重或肥胖的比率(43.7%)高于适于胎龄儿(28.4%)或小于胎龄儿(27.2%);
出生时大于胎龄儿,在青春期肥胖的风险高达其他人群的1.55倍。
简单总结起来就是:
在肥胖青少年群体中,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2~6岁;
在2~6期间肥胖的儿童,大部分在青春期也会肥胖;
大于胎龄儿在青少年期的超重/肥胖风险上升1.55倍。
这一次的研究结论,真真应验了那十个字: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在少年胖则青年胖、青年胖则一直胖这件事儿上,完全没有后悔药可吃、开工便无回头箭!岂止是一声叹息那样的伤悲……
代谢损伤、菌群失调、内分泌紊乱那些事儿,一旦在早期埋下了祸根,后期想要铲除,难度系数可是打着滚地往上翻啊。所以,现在才会有那么多针对儿童青少年的封闭式魔鬼减肥训练营——不下狠力,根本甩不掉攒了十多年的肥油。
新英格兰杂志这次的结论,与去年在《儿科学》上发表的一篇研究的结论是高度相似的,我为此还写过一篇文章提醒家长:做好这件事儿,你的孩子才有芳华可忆、未来可赢,你们可以点击链接回顾一下。那篇研究严肃提醒大家:
如果儿童期是个“大胖娃娃”(超重/肥胖、BMI超标),但凡能在青春后期(女孩16岁起、男孩21岁起)控制住BMI的发展趋势,让它“维稳”、而不是持续“走高”,成人期远离超重/肥胖就不是个梦。
相反,如果没能控制住一直飘红的BMI,一直到女孩25岁、男生27岁,那么,他们不仅没有曲线可人的芳华,也很难有体重体型正常的成年期,他们甚至会一直戴着“超重/肥胖”这个帽子、背负着身为一个胖子的各种消极与自卑,长年承受来自生理、心理、社会、婚姻、家庭的多重压力和负担。
如果真的一直胖下去,当年出生时曾经被你寄予无限期望的新生命,日后很快就要面临如今中年危机的你时刻担忧的血压、血糖、血脂、卒中等问题,且,极有可能,比你早10~20年!!!
身为家长,看到这些数字,你:
怕了吗?
怎么办?
首先,你需要知道一件事:肥胖,是从受精卵开始的。要想有个健康的下一代,先要从打造健康的父母开始。
接下来,如果你刚刚有了宝宝,实现母乳喂养,是帮助预防肥胖最有效最省力最经济的办法。
再往后,一旦孩子开始了辅食添加,父母的重头戏就真的开场了,学会通过合理科学地添加辅食和培养饮食习惯,成就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教育互助圈”,绝对是帮助孩子防患未然、督促家长自我修正的最有利工具。
配合饮食习惯,积极运动、锻炼身体,也要从儿时开始重视,天天抱着可不是个事儿:大人累出腱鞘炎,宝宝抱成大胖墩,两败俱伤有没有?
说来说去,管住嘴迈开腿,要从娃娃抓起。
不过呢~
其中的方法和细节,其实没这么笼统简单,有很多很多很多需要学习和训练的呢,决不止是少吃零食和垃圾食品,我也很难在这么短的篇幅里都说清楚。所以啊,我花了不少时间,一点一滴地把关于娃娃从子宫开始到像大人一般吃饭的那些事儿,结合这么多年的临床经验,攒成了一整本书,马上就要出版啦!现在正在出版社被责编最后校正中。
我先偷偷透露一下书皮(不是最终版,但是差不多):
好了,言归正传——孩子们的未来,不是从未来开始的,而是从现在起步的。今天的内容,虽然没有干货(毕竟既往的文章中,干货已经说过很多),重要性却并不逊于干货。大数据的总结与分析,新研究的方向与结论,是帮助我们认知和规避风险的“方向盘”——不知道错,怎么能纠正错呢?
还有,如果有可能,定期带孩子看营养门诊,个性化的分析和指导,真的比听一万条坊间传言都靠谱有效。而,一旦发现孩子有超重/肥胖的倾向、或者已经发展为超重/肥胖,更需要重视营养门诊与内分泌门诊——未来,你会感谢自己帮助孩子悬崖勒马的明智之举!
遂谦碎碎念
肥胖可怕,比肥胖更可怕的是:一直胖下去……
喜欢记得来一个
参考数据:
Mandy Geserick, Mandy Vogel, et al., Acceleration of BMI in Early Childhood and Risk of Sustained Obesity., N Engl J Med 2018; 379:1303-1312
Marie-Jeanne Buscot, Russell J. Thomson, et al., BMI Trajectories Associated With Resolution of Elevated Youth BMI and Incident Adult Obesity. Pediatrics. December 2017.
Meghan B. Azad, Lorena Vehling, et al., Infant Feeding and Weight Gain: Separating Breast Milk From Breastfeeding and Formula From Food, Pediatrics, October 2018, VOLUME 142 / ISSUE 4
《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