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

肝脏疾病中的胆管反应

时间:2019-08-25

       1957年,美国Popper[1]较早报道了胆管反应(DR),其特征是肝脏损伤诱导的反应性胆管增生。因胆管反应性病变不仅可由先前存在的胆管细胞产生,也可来自于肝细胞的胆管化生或活化和分化的肝祖细胞(HPCs),所以在疾病状态下用胆管增生来表示胆管树和肝细胞界面上扩大的上皮细胞群是不正确的。根据病理特征,DR可以被描述为胆管细胞或HPC增殖,是一种对肝胆细胞的修复反应。DR期间的信号通路在不同的肝损伤或动物模型中可能是不同的。DR不仅常见于胆道疾病中,也可发生在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细胞癌等各类肝脏疾病中。


一、肝病中DR的来源细胞及其表型标记

参与DR反应的细胞可有不同来源,其表型标记有助于鉴别肝损伤中的胆管细胞、HPC和肝细胞。细胞角蛋白(CK7CK19被用于识别胆管细胞,而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和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 9SOX9)被认为是HPC的标记物。然而,胆管细胞也表达EpCAMSOX9,因此这些标记无法完全确定HPC增殖。现在已将Foxl1列为HPC标记,并证明表达Foxl1HPC亚群在正常肝脏中很少见,但在由3,5-二乙氧基羰基-1,4-二氢可乐定(DDC)饮食引起的肝损伤中显著增加。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2)和含有G蛋白偶联受体5Lgr5)的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也被认为是在DDC诱导的肝损伤中增殖的HPC的标志物。其他的HPC标志物还包括OV6A6CD24CD133、神经胶质细胞抗原2NGA2)和C-X-C族趋化因子受体4CXCR4)。

通过对肝损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计算CK7阳性标志物在DR中所占比例,可将DR分为5个等级[3],即:0=无,1=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