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

何为右肝动脉综合征?

时间:2019-09-22

    右肝动脉综合征(right hepatic artery syndrome, RHAS)是指右肝动脉与肝外胆管相交而行时,压迫胆管,引起慢性胆管梗阻,严重者可并发肝内外胆管结石、急性胆道感染、梗阻性黄疸等。1961年Luttwak EM等报道了1例因变异腹腔干动脉压迫胆总管导致黄疸的病例。1981年Kumada S等报道了1例右肝动脉压迫肝总管导致黄疸的病例,并提出了RHAS这一疾病命名。

    此后,国外学者先后报道了12例RHAS。2000年和2015年,国内学者姚和祥等和薛小军等分别报道了1例右肝动脉压迫胆管致肝内胆管结石和梗阻性黄疸的病例,虽然这2例都符合RHAS特征,但均未使用RHAS这一命名。2018年国士刚等报道了1例RHAS,并首次在国内使用RHAS这一命名。

由于RHAS发病率低,在肝外胆管狭窄、肝内外胆管结石、急性胆道感染、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中常被忽略,误诊为胆管肿瘤或胆管结石。本文结合可获取全文的15例患者资料,总结了RHAS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及处理原则。

一、关于RHAS的命名

    阅读文献可知,RHAS这一概念的特定内涵是正常右肝动脉在其走行中,压迫胆管,导致胆管慢性梗阻,并不包括右肝动脉瘤压迫导致的胆管梗阻等。可见,RHAS这一名称与其特定内涵相比,范围过大,不能够很好地反映疾病本质和特征。建议将其改为右肝动脉压迫肝外胆管综合征(right hepatic artery compression on extrahepatic duct syndrome, RHACEHDS)。这一概念涵盖:(1)右肝动脉本身没有动脉瘤、闭塞等病变;(2)右肝动脉压迫胆管导致一系列临床问题。基于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疾病命名连续性的考虑,本文仍沿用RHAS。

二、分类

    通常情况下,右肝动脉在肝外胆管的左侧自肝固有动脉(少数情况下发自胃十二指肠动脉或直接发自肝总动脉)分出后,经肝总管后方向右后上方前行,进入右肝门。少数情况下,右肝动脉跨越肝总管前方,再向后上方绕行进入右肝门。资料显示,右肝动脉走行于肝总管前方者占比为12%。

文献资料显示,无论是右肝动脉跨越胆管前方绕行,还是走行于胆管后方,均可压迫胆管形成RHAS(表1)。据此,可将RHAS分为胆管前方受压型和胆管后方受压型两种。本组15例中,胆管前方受压型13例,胆管后方受压型2例。


三、发生机制

    RHAS发生基础主要有两个:一是右肝动脉和肝外胆管交叉相行且关系密切;二是胆管为空腔结构,正常情况下,胆管腔内胆汁压力较低,易受压变形。

当右肝动脉异位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时,右肝动脉与胆管交叉相行时的位置低,二者关系不紧密,难以压迫胆管。当右肝动脉发自肝固有动脉且在肝管前方跨越绕行时,RHAS的发生机制可能是:当右肝动脉与胆管关系紧密,其间的结缔组织连结较为致密,交叉点相对固定时,在发育的过程中,这一交叉点可能会随着胆管的延长向下方移位;或因肝囊肿、肝尾叶增生等,胆管位置发生前移等改变;或因胆囊炎症、肿大等导致胆囊动脉右后移位,牵位右肝动脉,均会导致右肝动脉张力增加,压迫胆管。当右肝动脉发自肝固有动脉且在肝管后方上行时,RHAS发生机制较为单一,主要是由于右肝动脉迂曲,在胆管背部压迫胆管。

    RHAS可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与胆管慢性梗阻导致胆汁淤积有关。当胆管结石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导致胆管严重梗阻和黄疸。

四、发病率

    尚缺乏大宗病例资料统计。Tsuchiya R等总结了单中心12年间手术治疗的79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资料,右肝动脉前方跨越肝总管11例,占比14%,其中2例发生了RHAS。虽然该样本量不大,不具有普遍意义,但也提示,RHAS也许并不像文献报道的那样少,可能由于人们缺乏相关认识,在临床工作中被忽略了。一些RHAS并发肝胆管结石患者,可能仅被诊断为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忽略了右肝动脉压迫这一潜在的病理生理基础。

五、临床表现

     根据表1中有限的病例资料,初步总结RHAS的临床特点如下:

       (1)性别分布相当,15例中男性8例,女性7例。

       (2)发病年龄散在,多以中老年为主。本组中,年龄1~74岁,中位年龄52岁。

       (3)临床症状轻重不同。依病理改变不同,临床症状可以是轻微(偶有上腹部胀痛不适)、中度(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偶伴寒战发热)和重度(常有上腹部疼痛发作,并伴有严重胆道感染和梗阻性黄疸)。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右肝动脉具有波动性,难以对胆管形成持久压迫,临床上胆管梗阻的原因主要为结石的堆积。随着动脉的波动,梗阻平面以上的结石可能会发生移位或脱落,导致黄疸和急性胆管感染呈波动性。

      (4)发病时间长短不一,5天~10年。理论上讲,病史可分为症状隐匿期和症状严重期,所对应的病理改变分别是轻度胆管狭窄和重度胆管狭窄。在症状隐匿期,由于右肝动脉对胆管虽有压迫,但程度不重,病理生理改变仅表现为胆道压力升高,胆管受压部位以上轻度扩张等,临床上可表现为长达数年的上腹部不适,也可能无明显症状。在症状严重期,患者多由于并发胆管结石,导致胆管梗阻,表现为黄疸和急性胆管感染等。

     (5)实验室检查常无特殊异常。并发急性胆道感染或黄疸时,血常规和肝功能检查可有相应变化。肿瘤标志物等多为正常水平。

六、影像学特点

    RHAS的影像学检查具有特征性。MRCP可显示,肝外胆管在与右肝动脉交叉水平存在条带状受压征象,受压部位近端胆管可有不同程度扩张。增强CT则可清楚显示右肝动脉与肝外胆管的解剖关系,这对于RHAS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合并胆管结石,超声、MRI和CT均有相应的征象。

七、临床诊断

    诊断该症的重点是有足够的认识和警惕。当患者处于症状隐匿期,如果存在明显且持续的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影像学检查显示肝外胆管与右肝动脉交叉水平有节段性狭窄,以上胆管轻度扩张,且右肝动脉对胆管存在明显的压迫征象,则可诊断该症。

     当患者处于症状严重期,多表现为波动性的梗阻性黄疸和急性胆道感染,影像学检查可显示肝外胆管与右肝动脉交叉水平以上胆管明显扩张,甚至有结石充填,且右肝动脉对胆管存在明显的条带状压迫征象,可诊断该症。

八、治疗原则

    RHAS的治疗方案应依临床症状、胆管狭窄处病理改变程度和是否合并胆管结石等并发症而定。如果胆管受压受阻程度不重,临床症状不明显,仅需临床观察即可;如果反复发作,有加重趋势,且影像学检查也提示有对应的病理学改变,则应积极治疗。

    临床治疗原则包括:

       (1)有效治疗肝囊肿等可能导致右肝动脉张力增加的潜在疾病;

       (2)解除右肝动脉对胆管的压迫;

       (3)处理胆管狭窄和胆管结石等可能存在的并发症。

    解除右肝动脉对胆管的压迫,最微创的治疗方式是支架置入术。理论上,对于未合并肝胆管结石,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患者,可作为首选。腹腔镜下右肝动脉松解术能够有效解除右肝动脉对胆管的压迫,且能够行胆管探查取石,大多数情况下可作为首选。

    薛小军等采用了胆管离断后右肝动脉前重建术,将右肝动脉置于胆管后方,但缺乏随访结果。是否行胆管探查T管外引流术应依据胆管有无狭窄、是否合并结石等情况而定。当胆管狭窄环病理改变严重时,可行胆管狭窄段切除术和胆肠吻合术。如果胆管狭窄段较短,切除后可考虑行胆管端端吻合术,这方面的尝试尚无报道。

    综上,RHAS发病率低,对其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肝外胆管梗阻,且合并近端胆管结石的患者,应警惕该症的存在。增强CT或MRI对于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治疗原则应以腹腔镜探查术、右肝动脉松解游离术和胆道镜下胆道探查术为首选,必要时行狭窄段胆管切除术和胆肠吻合术。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