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时间:2019-03-26
       病理特点

       主要表现为胰腺组织淋巴-浆细胞浸润伴纤维化,有时可见中性粒细胞性上皮损伤、阻塞性脉管炎、局部导管上皮破坏等病理表现。根据以上特点,AIP分为两型。Ⅰ型AIP——淋巴-浆细胞硬化性胰腺炎——以IgG4(+)浆细胞浸润伴导管周围纤维化为特点;Ⅱ型AIP——特发性导管中心性胰腺炎——以中性粒细胞性上皮损伤为特点,无IgG4(+)淋巴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AIP好发于中老年患者,男女比例约为2︰1。起病时最常见症状为梗阻性黄疸及腹痛。由于胰腺内分泌功能被破坏,半数患者可出现糖尿病或高血糖;因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常有厌食和体重减轻。主要临床症状与胰腺癌非常相似,二者的鉴别诊断常很困难。 不同类型AIP的临床表现不同。Ⅰ型AIP更多见于老年男性,常以梗阻性黄疸起病,常见胰外器官受累,如唾液腺、胆道、后腹膜纤维化等。
       目前已有学者提出 “IgG4相关系统性疾病(ISD)”的概念,认为Ⅰ型AIP是ISD在胰腺中的表现。Ⅱ型AIP似乎更多见于年轻患者,无性别倾向,少有胰外器官受累,但常伴发炎性肠病。

       血清学表现
       主要以反映胆道梗阻的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酸转肽酶等指标水平升高为主,但这些血清学表现也常见于胰腺癌,因此无法凭借以上指标来鉴别这两种疾病。另一个重要的血清学表现为血清γ球蛋白、IgG和IgG4水平升高。IgG4>135 mg/dl是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的诊断指标,但仅见于Ⅰ型AIP,且小部分正常人和胰腺癌患者也可有IgG4水平升高。因此,依赖血清IgG4水平升高来诊断AIP并不恰当。一些自身抗体指标,如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等虽然也可为阳性,但诊断AI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

       影像学表现
        CT/MRI 目前主要依靠CT和磁共振成像(MRI),典型表现包括:① 胰腺弥漫性增大,表现为“腊肠样”改变(图A箭头所示);② 有时可见胰周“鞘膜”(图B箭头所示);③ 增强CT可见胰腺间质延迟强化;④ 主胰管弥漫性扩张。


       然而,我们很难在大部分AIP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中发现典型征象,而常表现为局部(尤以胰头常见)肿块形成,易与胰腺癌混淆,特别是某些AIP患者的局部淋巴结增大、血管侵犯,增加了鉴别诊断难度。
       ERCP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可发现主胰管狭窄,虽然后者也可见于胰腺癌患者,但有研究显示,狭窄段长度≥3 cm及狭窄段侧支形成,在AIP患者中更多见;而在胰腺癌患者中,上游主胰管最大直径≥4 cm更为常见。
       ERCP表现已被纳入最新国际AIP诊断标准共识(ICDC)中。
       当AIP累及胆管时,ERCP可鉴别AIP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此外,经ERCP可置入支架缓解梗阻性黄疸。虽然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也可显示主胰管狭窄,但分辨率较低,尚无法取代ERCP。
       EUS 当AIP累及胆管时,超声内镜(EUS)可发现胆道壁增厚5 mm,以及增厚呈高-低-高回声的三层结构胆道壁,有助于鉴别胰腺癌。此外, EUS引导下细针穿刺理论上可排除恶性肿瘤,但常因获取组织量有限,即使穿刺结果阴性,也无法排除胰腺癌。


       FDG-PET/CT 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FDG-PET)/CT是常用的恶性肿瘤诊断方法,但AIP患者也常有氟脱氧葡萄糖(FDG)代谢异常增高,且最大标准摄取值常难与胰腺癌鉴别。经激素治疗后,AIP患者的FDG代谢异常可消失,因此FDG-PET/CT可作为随访的检查手段。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