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黄疸前期
在这阶段因个体差异、患者表现复杂多样易被 误诊,应特别注意,如有的患者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类似感冒。有些患者可伴关节酸痛而被误认为风湿病。也有少数人有剧烈腹痛而误认为急腹症。还有少数人可出现等
麻疹。此期中末,查体可发现肝区叩击痛及压痛,半数以上患者肋缘下可触及肝脏,血清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尿胆红素阳性。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
乙肝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抗—HBcIgM)阳性。此期患者的血液、大小便 、呕吐物中均含有大量肝炎病毒,因而有很强的传染性。
黄疸性肝炎黄疸期
热退后出现黄疸,常见巩膜首现黄染,继而全身皆黄,于数日至2~3周内达顶峰。多数为轻度至中度黄疸。此时消化道症状加重,肝脏肿大,有压痛及叩击痛;少数
脾脏肿大,助缘下可触及。部分病人伴有皮肤瘙痒、心动徐缓、腹痛及皮疹。患者经过数日休息后,恶心减轻、呕吐消失、食欲逐渐好转。血液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稍低,分类计数淋巴细胞偏高,可有少数异常淋巴细胞出现。
尿胆红素、
尿胆原阳性(黄疸很深、粪便灰白色者,尿胆原可能暂时阴性)。血清ALT活力显著升高,常在400u以上,此期持续2~6周或更久。
黄疸性肝炎恢复期
诊断标准
一、血象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血小板在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可减少。
三、血清酶测定
①甲型肝炎 测定抗HAV-IgM对甲型肝炎有早期诊断价值。
②乙型肝炎 HBV标志(HBsAg、HBeAg、HBcAg及抗-HBs、抗-HBe、抗-HBc)对判断有无乙型肝炎感染有重大意义。HBV-DNA、DNA-P及PHSA受体测定,对确定乙型肝炎病人体内有无HBV复制有很大价值。高滴度抗HBc-IgM
阳性有利于
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有人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得HBsAg的前S1(Pre-S1)和前S2基因。用组织化学及
固相放射免疫测定可研究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中前S抗原在
肝细胞中的定位,在有HBV复制的肝组织中常含有HBsAg的前Sl和前S2。血清中可测定抗-前Sl和抗-前S2,前者于潜伏期即出现,后者在病毒复制终止前出现。故抗-前Sl
阳性可作为
急性乙型肝炎早期诊断指标,抗-前S2可为肝炎恢复的指标。
③丙型肝炎常有赖排除甲型、乙型、戊型及其他病毒(CMV、EBV)而诊断,血清抗HCV-IgM
阳性可确诊。
④戊型肝炎确诊有赖于血清抗HEV-IgM
阳性或免疫电镜在
粪便中见到30~32nm病毒颗粒。
⑤丁型肝炎的血清学诊断有赖于血清抗HDV-IgM
阳性或HDAg或HDV cDNA杂交阳性;肝组织中HDAg阳性或HDV cDNA杂交阳性可确诊。
六、血清蛋白质及氨基酸测定
①蛋白电泳γ-
球蛋白(9~18%) 慢性活动性肝炎时常>26%,肝硬化时γ-球蛋白可>30%。
③血浆支链氨基酸(BCAA)与芳香族氨基酸(AAA)的比值 如比值下降或倒置,则反映肝实质功能障碍,对判断重症肝炎的预后及考核支链氨基酸的疗效有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