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康复二病区开诊

时间:2025-09-15

9月15日,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康复二病区在经五路院区正式启用。在沿用重症康复一病区的先进治疗理念与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医院进一步扩充优质医疗资源,优化患者就医体验。

新病区的启用,不仅增强了医院整体的重症救治能力,更为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体系注入新动能。  

去年5月,全省首家重症康复病区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经五路院区亮相投用。一年来,这方被誉为“生命的缓冲带”的地方承载了1000余位重症患者的生命重托,帮助他们跨越ICU,稳步走向“活得好”的新生。

数据显示,经过平均17.96天科学康复,患者功能改善显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平均提升30~40分,回归家庭生活能力得到提升。

如今,这份用专业与温度书写的答卷,有了新的延续。

干净整洁

功能配备齐全  

重症康复二病区位于省医经五路院区一部2号楼2楼,设计床位25张。病区面积约1035平方米,经过精心优化布局,空间全面升级,更开阔的同时也强化了功能配置。

步入该病区,康复大厅、物理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等多个功能区域分类有序。

病房干净明亮,门窗多配备可透视玻璃,在提高透光率的同时,方便医护人员观察患者状况。病房配备了专业智能消毒与新风系统,感染防控措施全面升级,为患者筑起安全屏障。  

智能设备矩阵

打造“精准康复”新范式    

康复大厅内,一位因脊髓损伤导致截瘫的患者正借助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缓慢行走,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步态数据。这一幕,正是二病区“科技赋能康复”的生动写照。

“过去,偏瘫患者的步态训练全靠治疗师徒手辅助,现在有了康复机器人和天轨悬吊减重训练系统,安全性和效率都提升了好几倍。”康复治疗师杨晓芹一边调节设备参数,一边介绍道。  

在神经康复治疗区,多关节等速训练与评估系统正为一位脑外伤患者做膝关节检测。

屏幕上,肌峰力矩比、关节活动度等数据实时更新,为治疗师制定训练方案提供量化依据。“以前靠经验判断肌力,现在根据每块肌肉的功能差异,能实现精准康复。”主治医师张帆介绍。

重症康复二病区主任牛京京指着高压氧舱介绍,“带呼吸机做高压氧,这在普通康复机构很难实现。”该设备能在更高压力环境下为机械通气患者供氧,氧分压较传统设备提升40%,可更早介入脑损伤患者的促醒治疗,目前,高压氧已经治疗患者近5000人次。“这些新设备让康复治疗更精准、更高效。”  

从帮助患者站立行走的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到天轨悬吊减重系统;从精准量化评估关节功能的多关节等速设备到“康复神器”的高压氧舱,再到精准促醒昏迷患者的神经损伤治疗仪、经颅磁刺激仪、中医针灸等,科技让每一步康复都更加精准可控,让重症患者的康复之路走得更稳、更快。  

首创“深度陪护模式”

让亲情助力康复    

“家属陪伴对患者的康复信心和情绪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症康复二病区护士长赵震说,重症康复二病区总结一病区和同行的治疗经验,首创“深度陪护模式”,专设8间配备完善生命支持系统的单人病房,支持家属24小时陪护。既保留ICU级别的监护治疗能力,又让亲情陪伴成为康复的温暖力量。

72岁的肺部感染患者司大爷的家属对此深有体会:“以前在ICU住,我们看不见,也无法陪伴,心里总是担忧和挂念。现在24小时可以陪护,心里特别踏实。”

“我们还会系统培训家属掌握基础康复动作和护理技巧,让他们真正成为康复过程中的‘帮手’。”赵震说,这种“医护+家属”的协同模式,让康复从病房延伸到家庭场景。  

高效协同

守护生命的双保险  

治得好,更要活得好,经验丰富的团队是助力患者重返生活的重要支撑。  

省医重症康复团队在精准评估、个体化方案、风险预判、并发防控及多学科协作上,有丰富经验。

还记得《  9+1=?答案:奇迹!》这一篇报道中从昏迷到行走的赵先生吗?经过省医重症康复团队的治疗,如今已经重返工作岗位。从担忧“能不能醒”,到焦虑“会不会瘫”,再到缓慢行走,赵先生和家属用亲身经历见证了重症康复治疗的力量。

“首期是经验积累与理念实践,二期是技术和服务体系的升级。两个病区资源共享、统一调度,形成更强合力。”重症医学科主任邵换璋说。未来医院将继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康复技术水平,让更多重症患者在这里重获新生。(宣传部)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