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按照郑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河南省人民医院迅速组派工作队,由副院长申志强带队,赶赴位于登封市的郑州市疫情防控郑州阳城医院救治点(以下简称郑州阳城医院救治点)执行疫情防控、医疗救治任务。省医抗疫援助医疗队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从统筹规划到因地制宜,从建章立制到执行落实,从重症救治到轻症治疗,从医学干预到心理关怀……无不彰显了仁爱、博学、严谨、卓越的医院精神。
8月6日,按照郑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河南省人民医院迅速组派工作队,由副院长申志强带队,赶赴位于登封市的郑州市疫情防控郑州阳城医院救治点(以下简称郑州阳城医院救治点)执行疫情防控、医疗救治任务。
省医抗疫援助医疗队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从统筹规划到因地制宜,从建章立制到执行落实,从重症救治到轻症治疗,从医学干预到心理关怀……无不彰显了仁爱、博学、严谨、卓越的医院精神。
科学部署+全力保障营造安全舒适环境
科学部署+全力保障
营造安全舒适环境
郑州阳城医院救治点此次承担的任务是接收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转运的391名病人,按照职责分工和医院精细化、科学化管理要求,成立了领导小组、医疗专家组、临时院感小组,成立了阳城医院临时党委。
来自全省25家医疗机构派出的支援队伍在这里集结。其中河南省人民医院共派出医务人员71名,包括重症、呼吸、肾病、内分泌、神经、心理等专业。
为了保障人员安全,领导专班及工作队需要科学规划每一块区域,建立安全可行的流程,保障物资充足、确保院感防控到位。
昼夜不停、现场办公,对出现的问题,发现一个、解决一个。
短短时间内,郑州阳城医院救治点确立了18项核心医疗制度,统一了数据核查流程、规范,明确了各类涉疫风险人员管控和检测要求,制定了全员高效开展3轮核酸检测的方案,规划了各病区院感防控的区域及流程。同时,协调营养师团队进驻医院,根据结核病等患者特殊情况,全部给予个体化营养餐治疗,确保患者饮食安全。
2020年支援南阳抗疫的轩凯,是首批工作队队员,负责医院感染防控。
8月6日,她从接到出发指令到离开医院,仅有不到10分钟的准备时间。
当晚10时30分,她和工作队从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转战郑州阳城医院救治点后,立即随国家督导专家现场查看医院各功能分区,根据国家督导专家规划设计的流程和路线,协助制定各区域感控要点、梳理各区域所需防控物资。
这一忙,就是一夜。
第二天一早,轩凯又紧急制定防护用品穿戴及摘脱流程,协调快速制作标识并张贴到位,抓紧时间培训医务人员,为进驻隔离病区做好准备。
从接收第一批转运患者至8日凌晨,她全程监督指导医务人员、消杀人员、维修人员正确穿脱防护用品,一边守卫工作人员通道入口,一边培训后续人员规范穿脱防护用品。又是一个长夜未眠!
神经内科护士许糯尹是省医派出的第4批队员,于9日深夜抵达。
申志强副院长带队迎接他们,安排住宿、就餐,这让她心里“暖暖的,原本慌乱的心情得到了安抚”。
随后,她们熟悉了院区环境、设施、流程等,再次学习了穿脱防护服事项。
第二日,省医护理部副主任刘纬华、科长蒋秋焕、护士长许妍、裴永菊、李静、马彩霞等又带着她们实地进行病区消毒,熟悉各类事项……
“将关怀落到实处,为我们提供各项支持,真正关心关爱每一位职工,深入每一位职工的内心……”许糯尹在日记中写道。
联合查房+联合会诊用心诊治每一位患者
联合查房+联合会诊
用心诊治每一位患者
对待每一位患者,坚持生命至上、高效协作、全心诊疗。
8月16日,来自阳城医院救治点与河南省人民医院的远程会诊成功进行。
这边,是河南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主任仓顺东、影像中心副主任朱绍成、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医师魏君锋、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丁辉、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崔明哲。那边,是阳城医院救治点的医疗专家。他们要对4名患者的情况进行远程视频会诊。
在郑州阳城医院救治点接收的391名患者中,有16位危重症患者,最小的仅有18岁。省医派出以急危重症医学部副主任、邵焕璋主任医师为主的重症治疗护理团队,成立重症病房,对这些重症患者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一位18岁的患者因结核性脑膜炎合并癫痫,处于昏迷状态,体重过轻、体质较差、气管切开。
这样的状况,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生命危险。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更要做好防护,防止意外发生。一道难题摆在了医护人员面前。
医疗专家组组长、省医医务部副主任张建成,急危重症医学部副主任邵换璋以及呼吸内科、感染科、心理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每天联合查房、会诊。医护人员24小时在病区值守,沟通患者信息,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护理人员要身穿防护服,为他们喂饭、翻身、擦洗。平时就不易的操作,在此刻更加艰难。
护士卢杨晨每天要负责病区消杀、采集核酸、病人护理和生活照顾。
今年25岁的她,是第一次参加抗疫,每天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像在蒸桑拿,闷气难受。”
每天,穿脱防护服,就需要耗费一个半小时。穿戴完后,督导老师再进行专门检查。脱防护服时尤其需要小心谨慎,不能有任何疏漏。
在她护理的病人中,有一个病危的卧床患者,完全不能自理,气管处于切开状态,携带有胃管及尿管。
卢杨晨每天为患者进行鼻饲、喂药、气切护理、尿管护理、翻身、吸痰。一套操作下来,已经接近力竭。特别是值夜班的时候,不但要与湿热闷气对抗,还要不断提神,驱赶困意。
有时候,卢杨晨会用手机让病人和家属视频通话,帮助患者增强战胜治疗疾病的信心,也让家属放心。
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医患共勉重拾信心
药物治疗+心理疏导
医患共勉重拾信心
省医派出的医疗队员中,还注重心理疏导与治疗。
蔡文艳是心理医学科医生。她说,被隔离的患者大多伴随焦虑。
今年50岁的患者吕阿姨和70多岁的肝癌患者王大爷(化名)出现了十分严重的焦虑情绪,拒绝治疗、拒绝吃饭,整日郁郁寡欢,一见到医护人员就质问:“我怎么这么倒霉,我啥时候才能出去,让我死了吧!”
蔡文艳耐心倾听,从吕阿姨的谈话中了解到她原本就患有抑郁症,常年服药。王大爷是因为肝癌合并众多基础疾病,身体时常疼痛不适。
根据常年的临床经验,蔡文艳给予吕阿姨和王大爷适量的药物解郁,调节身体机能,减轻疾病带来的不适。另一方面,蔡文艳一有时间就来陪伴他们,开展心理疏导,让患者减轻孤独感。
一周内,蔡文艳认真梳理患者情况,评估病情,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
还有两位特殊的患者也让医护人员十分挂心——22岁的妈妈和仅有2个月大的孩子。
妈妈姓沈,继发性肺结核合并脊柱结核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因为怀孕的时候不知道患有结核病,2个月大的宝宝也患上了原发性结核病。
一开始,妈妈十分担心孩子。医护人员考虑她的情况,将孩子和她安排在一个房间里住。但由于经验不足,孩子一哭闹,年轻的妈妈就显得格外焦虑,有一次甚至试图把孩子扔到医护人员手里。
泪水在她脸上,几乎没有干过。
责任护士郑银燕是一位拥有心理咨询师认证的专业人员。她主动与沈女士建立信任,她一按呼叫铃,就会放下手里的工作,快步赶过去。
送充电器、送饭……各类嘘寒问暖,只要是沈女士想要的,郑银燕就向治疗点申请,医院尽量满足。
已经是两个孩子妈妈的郑银燕还毫无保留地告诉沈女士自己的“带娃心经”,全程照顾两人的生活起居。她还向沈女士学习湖南方言,增进彼此的感情。
渐渐的,沈女士会笑了,话多了,对现状有了信心。
郑银燕换班休息的时候,沈女士还会通过手机联系她。
隔着屏幕,沈女士对着郑银燕说:“姐,谢谢你。”
隔离区里,还有7个不满14岁的孩子。蔡文艳和郑银燕以及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
陪伴、鼓励、共情,在这里医患一条心。
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疫情面前他们选择责任
无私奉献+勇于担当
疫情面前他们选择责任
王丽敏是省医内分泌科医生,她的丈夫是一名军医。
在这次抗疫中,她和丈夫分赴一线,一个在中高风险地区检测核酸,一个在接管医院诊治患者,顾不上照顾家人。
出发当天,王丽敏内心复杂。“去,是责任,光荣又自豪!但是这一走,家中的4个老人、两个孩子变成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走吧,我们都好着呢,等你们回来,疫情就结束了。”父母安慰。
肿瘤内科护士长许妍在去阳城医院前,一直奋战在核酸检测岗位上,两次带队到社区采集核酸。接到指令之时,她刚从采集点回到医院。
“当天已经是夜里10点多了,本想早点休息,接到指令需要到登封支援,我立刻报名参加。医院培养了我,关键时刻就要履行使命。”
许妍不时在接管医院的9个穿脱区巡视改进,督导医务人员穿脱防护服。她详细了解护士工作状态及病人生活所需,一一记录在册,及时排忧解难。
从事临床工作近30年的蒋秋焕说,需要冲锋陷阵的时候,必须勇往直前。
“无论是2020年2月参与筹备新冠楼、第一批进驻新冠楼,还是今年郑州核酸采集,亦或是如今在阳城医院里支援,能够在抗疫一线留下身影和足迹,是我的职业生涯值得回忆和骄傲的片段。”
蒋秋焕的女儿在朋友圈说:
我的母亲或许不是什么大美人,但她是一名英勇的战士。
截至目前,河南省人民医院共派出4批共71名医护人员支援郑州阳城医院救治点,为一位位患者带去了光明和希望。让我们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