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庆祝中国医师节】让人堂堂正正地走路!这个最美医生的选择让人震撼——省医庆祝首个中国医师节系列四

时间:2018-08-23


省医庆祝首个中国医师节系列四


自谦“小医生”,却打开了折叠的生命。


三十年矢志不渝的潜心研究,两万例高难度手术的成功,让无数病人挺起脊梁,昂首人生。延续光荣,再启征程,一颗公


益心,人民大医生。


这是8月17日晚举行的首届“河南最美医生”宣传推介活动颁奖典礼上,组委会给予首届河南最美医生之一、省医脊柱脊


髓外科主任高延征的颁奖词

(文末点击原文链接即可找到视频)


作为当晚压轴人物,为高延征主任颁奖的,是他治好的患儿轩轩及其父母。当父亲抱着儿子,一家三口上台为他颁奖,并


展示轩轩画的一幅画时,现场掌声雷动。


在接受采访时,他还表示,正在联动多个部门开展“中国梦?脊梁工程”,要通过努力,力争为1000名符合条件的脊柱侧


弯患者实施公益救助。


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也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高延征身上经常发生。

(文末点击原文链接即可找到视频)


Part.1
技艺:
敬业精业,30多年追求至高点


儿时的梦想,是做一名回报乡亲的好医生。30多年医路追寻,高延征自谦是一名小医生,却不断攀登骨科学术与技术的巅


峰。


在业内,他的勤奋、执着和创新是出了名的。30多年来,在完成2万例骨科手术的临床实践中,他发明和改良了多件专利


器械,大大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缩短了手术时间。


GYZ颈椎压力固定器是高延征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一项发明,“GYZ”的含义就是“高延征”3个字的拼音字母首写,获得了


2013年度河南省人民医院科技创新一等奖,同时被评为河南省十大职工创新成果。鉴于他对河南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


划的突出贡献,2014年5月高延征被授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他的临床水平和创新能力奠定了行医之路的基础。即便是挑剔地看,以下荣誉中的任何一项都值得任何一位青年医师学习


国际、国内30余个学术团体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常委、委员等职务;


在全国首例开展了颈椎非融合技术——动态固定技术(DCI),为颈椎病的非融合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并进行了总结推


广;


发表医学论文150余篇,出版医学专著8部,设计或改良手术器械20余件,获国家专利19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其自行研


制发明的颈椎记忆钢板(GYZ钢板)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通过国家质量标准检测应用于临床,以价格低廉、操作简单、


质量可靠造福广大患者,是颈椎病治疗方法的又一重大突破;


目前已完成机器人辅助下的脊柱高难度手术100余例,居国内领先水平;多项新技术填补国内和省内空白。


Part.2
 公益:
八方支援,谋划千人脊梁梦


“脊柱强直后,他连头都抬不起来,走路只能看到脚。而且,患病这么多年,家庭陷入极度贫困且破裂。”高延征陈述一


位患者的病情,尽管语调平稳,但字字有撕裂感,因为他着实很心痛。


这位患者是焦作武陟人,20年前,高延征为其做了髋关节置换,尽管一度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药物和手术无法阻挡


强直性脊柱炎的进展。


20年间,目睹着这位患者结婚、生子,却又在疾病的折磨中妻离子散,高延征既痛苦于这个疾病的危害之大,也无奈于病


人受制于高昂的费用。


事实的确如此。强直性脊柱炎多发于青少年的特点,造成这些患者不仅丧失劳动力,承受着巨大的身心痛苦和社会压力,


而且无钱医治导致病情持续发展,继而造成人生的恶性循环。


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的高延征,开始问自己:面对病痛残疾和贫困,我能做什么?答案藏在他的行动里。



一方面,他用1年多的时间带领团队四处奔波,足迹遍布全省50多个偏远山区,筛查义诊,目前已找到138位脊柱侧弯和强


直性脊柱炎患者,并为他们成功手术;


一方面,他四处募集善款,主动与共青团河南省委及4家基金会联合,开展“‘八方援·中国梦’脊梁工程”专项救助行


动,解决了贫困患者的部分医疗费。


周口市西华县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二磊,是“中国梦·脊梁”工程的首批受益者之一


来到省医前,二磊在病床上一躺就是8年!炎症侵犯关他的脊柱和髋关节,除了疼痛,强直已丧失行动能力。卧床8年,肌


肉严重萎缩,骨质疏松,多处褥疮,极度消瘦虚弱。


如果不手术治疗,他的命运不堪设想。幸运的是,在中国梦脊梁工程落户中原,脊柱救援活动开展的第一天,在孙庄村他


与高延征相遇了。


之后,在省医领导和共青团河南省委的大力支持下,联合智善公益基金会等单位,为二磊以及其他13名家庭贫困脊柱侧弯


患者进行了集中捐赠,减免了术后康复治疗的全部费用。


如今,重新站起来的二磊,生活的色彩也越发斑斓,找到了称心的工作,而且要做一名志愿者,传递正能量。


高延征也是跟着开心,继而转化为动力。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承诺,将用3年时间让1000名脊柱侧弯和强直性脊柱炎的


青少年“重塑脊梁,成为国家栋梁”,为国家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宏伟战略目标奉献力量。


这就是这位“脊梁医生”的“脊梁梦”!


Part.3
选择:
打着杜冷丁,屹立手术台!


2017年7月7日上午9时许,在手术室的医生值班室,高延征又打了1支杜冷丁和解痉药!


随着最强止痛药进入血液,让他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的肾结石绞痛发作有所缓解。他定定神,像往常一样走上了手术台。此


刻,一位八旬老人正躺在手术台上,已经进入麻醉状态。


高延征要为这位因外伤导致偏瘫的老人完成高难度的颈椎减压成型术。患者为高龄老人,脊髓损伤和其他风险可想而知。


科室讨论:为了手术安全,需要高延征主任主刀。“脊髓受压,已近完全瘫痪,病人不能等!”这就是他当时的真实想法!


自6月份以来,这是他第四次打杜冷丁。前三次,同样情境,要么在手术室,要么在诊室。


坚持成功完成手术,在院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和催促下,高延征在下来手术台4个小时,终于再次回到手术台。


与以前不同的是,这次是作为患者躺在手术台上接受全麻手术!麻醉醒来,党委书记邵凤民已等候在病床前;


次日6时20分,院长顾建钦早早到病房看望;


上午11点,院领导班子全体成员过来看望。领导和同事的关心,让他备受感动!但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情。


当时正值暑期,很多孩子都是趁暑假来做脊柱矫形手术的。为了不让孩子耽误学习,3天之后,带着输尿管支架,他就以


超人般的毅力,回到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而他每天不断的血尿和隐隐的腹痛提醒着,自己也是血肉之躯的凡


人。


刚放下手术刀,就躺上手术床。从医生到病人身份的转换,如此迅雷不及掩耳。这一幕,即便患者看不到,但高延征心安





作为医生,患者的康复痊愈,是他最大的快乐。


当面对先治自己、还是先治病人的选择时,他选择先为病人手术;他自谦小医生,却以高超的医术打开那些被折叠的人生


,让更多人挺起了脊梁——“堂堂正正做人”!


我是省医人,我愿为您服务!


原文链接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