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忠于说,小儿机体柔嫩,气血未充,脾胃薄弱,腠理疏松,容易感染外邪,也就是容易患上现代医学所称的上呼吸道感染、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病。
香囊中放的,多为芳香类和解表类药物。
芳香类药物性偏温燥,有宣化中焦湿浊、疏通气机、散寒解表或祛暑理气作用。
解表类药物气味芳香,清宣疏散,可以发散表邪。
而感冒在中医看来主要就是风邪侵犯肌表。这就是中药香囊防感冒的秘密所在!
孩子3个月以后,就可以使用这样的香囊防病了。使用时,注意防止药物外漏、引起误食误吸。
每过两三个月,药物的芳香气味就会逐渐微弱,需要“更新”一次。
端午节挂艾草、佩香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老传统了。如今,大部分人生活在城市里,世界逐渐成为“地球村”,可咱们民族的老传统,依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端午节过后,气温居高不下,湿气蒸腾,湿热交替,病菌遇到最佳繁殖环境,蚊虫也迎来最舒适的季节,疯狂出没。
艾草、香囊,都是防病驱虫的好帮手。
用艾草搭配其他中药制成艾香,相较工业蚊香,香气清新又健康。
而端午节佩戴香囊,则为养生防病。
用白芷配藿香等十几味中药,制成香囊,既可芳香化浊,醒神开窍,又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避疫防病。浊臭之气滋生病菌,芳香之气则能解毒杀菌,使人气机通畅。
除了放在孩子枕头底下,还可以放在自己卧室、车里。

小小香囊可以相伴一整个夏天,比花露水更健康、经济、便捷。
怎么样,自己DIY几个,送给全家人当端午节礼物吧!
另外,端午节前夕,省医消化内科专家梁宝松还给读者们奉上了健康吃粽子的贴心提醒。
粽子里可能藏“杀机”,
消化内科专家教你正确打开方法

包粽子,南方多用糯米配上香肠、排骨、大肉、咸蛋黄,做成油乎乎的咸肉味道;
北方除了糯米,也用黍子、大枣、花生、蜜枣、豆沙、瓜子仁等做配料,做成甜味。

至于粽子皮,要么用宽阔的绿色芦苇叶,要么用竹子叶,使得粽子除了米、肉和枣的香甜外,还有一股清香,让人无法抗拒它美味的诱惑!
但在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梁宝松眼里,这端午节的粽子,是一种暗藏杀机的美食。
危险一
裹在心里的大枣
在粽子内包裹的大枣,尤其是个大肉厚的新疆大枣,枣核差不多3厘米长,两端尖,如锥子一样。

假如不慎囫囵吞了下去,第一关可能会卡在咽喉的部位,引起咽部疼痛;
第二关可能会卡在食管内,扎入食管腔的两侧壁内,引起食管穿孔;
第三关可能会卡在幽门的区域引起幽门梗阻;
第四关可能会卡在小肠引起肠穿孔;
第五关可能会卡在直肠引起疼痛。
卡住还是轻的,可以通过胃镜或手术开腹取出,如果在食管扎穿、刺破主动脉,就需要首先通过介入手术在主动脉内置入覆膜支架,然后才可以想办法取出来枣核,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
每到节假日,省医消化内科都会取出来一些卡在消化道的枣核。
危险二
诱发或加重肝肾功能问题
有一些患者,比如肝硬化,肝功能不全,如果进食太多含有肉类的粽子,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患者的“肝昏迷”。
如果是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进食含有过多蛋白质的粽子,也可能会诱发肾功能不全突然加重。
危险三
引起腹胀和消化不良加重
另外,平常胃肠道功能不好的患者,进食过多的糯米做成的粽子,因为不容易消化会引起腹胀和消化不良加重,如果是糖尿病的患者,进食过多的甜粽子,有可能加重糖尿病,甚至可能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