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期发热门诊一天接诊近900人
病房一天住满65岁以上老人
……
今天我们走进
河南省人民医院公共卫生医学中心
直击新冠患者救治“一线战场”
截至目前,感染科入院近700人,其中80岁以上老人162人。
患者中年龄最大为101岁,多数患者在入院前已经不能自理,部分患者入院时已出现压力性损伤,同时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基础疾病。
确保老人能够平安康复,对感染科医护人员来说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康谊介绍,感染ICU目前已经开展多次手术,包括颅内血肿清除术、胃镜下止血、介入手术等。依靠多学科会诊(MDT)、远程会诊,成功为多位老年患者手术治疗,目前住院老人生命体征平稳,少数恢复较好的老人已经达到出院标准。
感染性疾病科首当其冲的,是迎战感染高峰。
“一天最多时接诊850余人,平均每天接诊600人左右。”河南省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护士长郭现平回忆发热门诊接诊高峰时说,“17名医生,20余名护士分成4班,24小时全天值守,尽全力为患者及时提供诊疗服务。”
尽管每日接诊人数众多,发热门诊依旧秩序井然。根据患者病情,从挂号开始即为患者开具血液常规检查,针对症状较重的患者开具CT检查。不论是采血还是CT检查,都可在发热门诊完成。
患者在排号等待的同时,检验已经在争分夺秒的同步进行。患者坐到医生面前时,各项检查结果已经送到手中,为医生诊断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
高峰时,自助药房中的1500余盒药物很快就分发一空,工作人员每隔4个小时就要补充药物。
发热门诊工作环境风险很高,医护人员穿着全套防护服,一次就是6小时,每位医生平均一个班次内要连续接诊近100名患者,不停为患者进行解答。从上岗到下班,中间从来都是不吃不喝,直到交班时,紧绷的身心才能些许放松下。
随着疫情高峰逐渐过去,发热门诊量出现下降,但是住院人数迅速增加,自公布公共卫生医学中心为老年新冠患者开启绿色通道以后,从早上8点到中午12点就收治高龄老年患者近百人,病区所有床位及ICU迅速住满……
随着新冠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加,高龄、合并基础疾病的重症患者也日益增多,感染科原有的14张重症床位难以满足患者需求。
感染科主任康谊和护士长卢喜玲积极与医务部、护理部进行协调对接,统筹安排床位,将现有病房重新布局,在感染ICU增加6张床位。此外还增加普通病房床位,全科室保持满负荷运行。
“医院下午5点通知感染ICU增加床位后,第二天上午12点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高流量吸氧机等‘重型’装备均已安装到位,第一时间保证收治患者的生命安全。”感染ICU护士长荆婵介绍。
清醒,意味着沟通。不同于一般人对ICU的印象,在感染ICU住院的多数患者都是清醒状态。因此医患之间的沟通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这期间,床旁的探视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于手机连线,专门设置的大屏幕能够让患者和家属随时无障碍沟通,通过语音视频,仿佛家人就陪在身边,患者家属能够直观了解老人病情,为老人加油鼓劲,增加老人抗击疾病的信心。
入住感染ICU的患者多数都存在严重呼吸窘迫的症状,每一次呼吸都似乎要耗尽全身力气。尽管如此,一看到各种仪器,老人本能地会产生恐惧情绪,不愿意配合治疗。
此时医护人员不仅要关注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也要及时地予以心理上的人文关怀,用亲切简洁的语言,让老人放下戒备,舒缓情绪。随着高通量吸氧机、呼吸机的应用,老人的呼吸逐渐平稳,一起平复的还有他们紧张焦虑的心情。
“感染ICU,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感染科副主任吴贺文说,“每个病床都是由一个小团队负责,仅仅为患者翻身护理就需要6名护士,人手十分紧缺,但是大家都在全力以赴,为患者生命安全负责。”为保障患者医疗服务质量,吴贺文对现有医护人员进行重新排班调配,在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同时,让医护人员也能够有一定的休息时间,以更好的状态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ICU的抢救,每一秒都在和时间赛跑,患者病情时刻变化,医护人员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深夜,感染ICU病房依旧灯火通明,但此起彼伏的脚步声,各种仪器的蜂鸣声,让这里既喧嚣,又安静。
“3床症状加重,准备抢救!”一声呼唤再次打破平静。患者瞳孔增大,对光反射迟钝,一旁的仪器不停地响起报警声,提示着患者的血压心率正在持续下降。医护人员已经第一时间冲到患者身边,各项紧急医嘱下达,药物准备到位,在医护人员的配合下紧急气管插管顺利进行,吸痰、纯氧支持……
随着急救措施的精准执行,患者生命体征逐渐恢复,医护人员再一次取得了宝贵的胜利,但他们的任务远未结束,还有一次次挑战等在他们面前!
“发热门诊收入一位高龄患者”“急诊收入一位患者,需监护氧气”“3床现在下楼做CT”……
工作群内,这样的消息一条接着一条,感染科作为抗击疫情的重点科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感染科主任康谊、护士长卢喜玲等核心医护人员已经连续两个多月吃住在单位。实在扛不住的同事,在家稍作调整,第二天就已经返回工作岗位,让一直忙碌的同事能够轮班休息一下。
从10月开始,感染科ICU护士张艺就一直坚守着岗位,“现在,每天的工作都是一次战斗,是对我们专业能力的挑战,面对疾病,我相信我们一定会赢,我们也必须赢!”在交班的间隙,张艺这样说。
随着重症患者高峰到来,感染ICU的人力、床位、设备资源都面临着巨大挑战。然而医生护士也是一个个平凡的人,陆陆续续的感染让队伍不停减员。
“身边的战友阳了,但做好防护后依旧坚持上岗,所有床位设备都是满负荷运转,每天20张床位周转,不停地有患者抢救、转出、收入新的患者,借调的同事逐步回归科室,我们身上的担子依然很重,所有人都在坚持……”张艺表示,“俯卧位通气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重症患者普遍年龄偏高,护理难度比平时提升了不少。患者因缺氧不适进行俯卧位通气时,需要4名护士同时进行以保证患者的安全。除了日常护理工作,护士还承担病房内清洁消毒,每4小时进行一次全面消毒,同时完成医疗垃圾的整理转运,每个人都在全力以赴。”
张艺说,前几天,病区一位66岁的患者过生日,家属为患者买了蛋糕,护士长还带着当班的护士,一起来到病床前,给患者戴上生日帽,送上生日祝福。患者入住ICU已经十多天,家中6个子女每日期盼着老人康复,看到他从呼吸困难到症状好转,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感染科护士王辇也在迅速成长中感受了很多。
一天中午,王辇的科室收治了一位93岁的老爷爷。入院时,老人只能在家属的搀扶下缓慢移动。经过第一时间的查体及血氧饱和度检测后,发现老人的生命体征平稳,但几个月前曾经在家摔倒过,现在还没有完全康复。于是王辇重点进行了预防跌倒、坠床相关措施的宣教,细致地为老人和家属说明住院时的注意事项。
一次和平时无异的交待,赢得了患者真心的回应,家属在电话中说,这里的护士特别负责,专门交代了很多,让咱们听了就安心……
还有一对90多岁的老夫妻,分别是90岁的赵奶奶和96岁的王爷爷,因为高烧不退,先后住进了感染性疾病科五病区。数十年的相濡以沫,让两位老人充满了对彼此的担心。
“赵奶奶,王爷爷现在不发烧了,昨天晚上睡的也不错,您不用担心啦。”
“王爷爷,您女儿陪着赵奶奶呢,她现在在休息呢,您就不用担心她了,您也好好休息吧。”
每次查房,护士都会给两位老人带去对方的最新情况。听着对方病情日渐好转,两位老人的心情不再焦虑,逐渐从刚开始的“不配合”,变成了主动配合治疗。每次查房结束时,老人都会拉着护士的手,想再多说几句话,能多听到一点对方的信息,多传递一点自己的思念。
护士的小举动,温暖着老人和家属,让他们始终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晚上的感染科不似白天那样忙碌,很多医护人员会利用这个时间和患者交流。从一天的体温变化,到家长里短的琐事,患者一点点地敞开心扉。没有了开始时的焦躁,他们对自身病情的描述清晰了不少。
原来,73岁的老爷爷其实还有糖尿病;原来,86岁的老奶奶血压一直控制的不好……
随着交谈的深入,患者提供的信息越来越多,治疗方案也随之愈发精准,患者病情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逐渐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