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医师节】医患都可以信任和依靠?他做到了!
有一位医生,他不忘初心,心怀仁爱,历经18年,锲而不舍,研发出专利技术造福心血管病患者;
有一位医生,他心怀责任,身担使命,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一次次勇攀医学新高峰;
有一位医生,他从医34年,站位国际视野,一次次创造河南乃至华中地区心血管病治疗新的突破和首创。
他不仅有精湛的医术,而且拥有崇高的医德,他被大家誉为儒雅先生,也是首批“中国好医生”河南唯一上榜医生。
人物名片

高传玉,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院长。
逐梦医路
8月16日,高传玉在医院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医师节”表彰大会暨“追梦医路”交流活动上分享了数十年的从医之悟。
如果不是为了想给家里人治病,今天的高传玉可能会是一位化学家。
在和亲人一次次赶往医院的劳碌中,他痛感家中需要一名学医的人,才毅然放弃了喜爱的化学专业,在高考志愿填报栏中填上了“医学”。
学了医,也就爱上了医,还要干出点儿名堂来。
34年来,高传玉由青年医生成长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领军人物;从青年才俊成长为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院长。
他在从医路上一步步探索着、修正着人生目标,也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一点点接近了成就的高峰。
1999年11月,高传玉从墨尔本学成回国。仅仅一个月后,12月18日,他就作为主治医生,实施了河南第一例在不依靠外援情况下独立完成的冠状动脉直接支架术,这是河南省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技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40天后,即2000年1月18日,他和大家一起共同努力,筛选出了河南省第一例独立完成的心脏搭桥手术病人,这是河南省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方面的又一个重大事件。
随后,他与团队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赞叹的国际、国内领先技术,彻底结束了河南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依靠省外专家的局面,并使河南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水平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截至目前,高传玉完成的PTCA、支架、旋切、激光成型等手术,已过万例。
医贵其德
回想这34年的从医路,高传玉十分感谢病人对他的信赖。救死扶伤、病人至上,将患者的事办好,是他坚守的从医准则。
每天按时查房,面对每一个病人,他都是无比耐心,关切地询问患者症状,耐心地听他们诉说,并且用一些暖心的话来鼓励和安慰他们,永远不向患者“泼冷水”。
早上7点钟刚过,高传玉的身影就出现在病区,开始逐个了解病区患者的情况。
“4床的王教授,病情怎么样了?”
“18床的李女士,术后恢复得还好吧?”
……
他从不使用“这个病人”“×床病人”等说法。不管患者在不在跟前,他提到每位患者时,总是连姓带敬称地提。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多是疑难危重患者。病情重、花费高、并发症多,是多数患者面临的大问题。
跟患者沟通时,高传玉一定会弄清楚患者有没有心结,并想尽办法为其解开。他会把患者需要承担的费用测算好、讲清楚。需要其他家庭成员共担费用时,他会替张不开口的老人向子女们提出建议。
术后并发症,他对患者家属如实讲明严重性,对患者却尽量轻描淡写,以免心理负担影响治疗。
人得病时心理脆弱,最需要医生的安慰与支持。有时,一句宽慰作用胜过吃药、打针。
在查房过后,他顾不上片刻的停歇,又匆匆地赶往手术室,身穿重达30多斤的铅衣,每天十几台手术,一站就是10多小时。
曾经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做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型术,手术完成时,高传玉注意到,患者的手臂上有一块血肿。这是介入手术常见的并发症,通常只需要绑上纱布消肿就行了。但是纱布没有人的手掌柔软、温暖。
高传玉弯下身去,用双手握住了患者的手臂。他一边双掌轻柔地摩挲着,一边不紧不慢与患者聊天。
这一抓,就是近两个小时。渐渐地,患者手臂的血肿消除了。因为长时间持续用力,松开患者时,高传玉的双手却颤抖了许久。
病床前有他在,患者放心,手术台上有他在,医生护士放心。
结束手术,他又立即赶往病房,逐个探视病情较重患者,了解术后情况,鼓励治疗信心,话话家常。
多年来,只要不外出开会,早一次、晚一次到病房查房,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
寄语青年
高传玉说,作为一名医生,首先要有理想、守纪律、懂规矩、重实干,打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做到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
每周二早7点到8点,心脏内外科都会举行会诊,下午6点到8点,都会请来外教进行英语辅导,数十年如一日。
其次,要掌握尖端技术,在某一点上寻求突破,注重团队合作,将自己的业务做精、做强、做细、做好,发展精品学科,采取精品发展战略。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患者放在心头。
他常常要求科室的年轻医生,治病时眼睛要盯着病人。70%左右的疾病可从病史中找到初步的答案。接触病人,认真地问诊,可从病人生活史中找到致病的种种可能。病与病人本是不可分的,要了解病,必须同时了解病人。
他说,由于医学从经验医学过渡到实验医学后,医生了解病的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常将病变样本置于试管、显微镜、X光底下分辨观察,这样医生必然是关注病变较多而忽视病人,病与病人发生了分离,眼中没有病人,当然难有人文关怀。
“良好的沟通是最好的治疗,‘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一个手势,一个神态,床边拉拉手,不花一分钱,就能给病人以信心、安慰和温暖。忙不是拒绝沟通的理由。”他说。
大医者——医学科学与哲学的统一,集大成,得智慧;
怀爱心,做小事。高传玉在34年的从医生涯中用仁爱之心践行着这种大医观:救治身体,拯救心理,让患者感觉到医生可以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