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适用于胰腺头部及壶腹部周围良(恶)性肿瘤的治疗,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该术式在20世纪40年代获得了精炼和标准化。尽管近些年来外科技术和医疗设备都在不断提升精进,使得PD围手术期病死率已明显下降至2%~4%,但是术后并发症率仍居高不下(30%~50%),其中罪魁祸首就是胰瘘。尽管PD的胰腺残端重建技术命名繁多,但从根本上区分,主要包含3大类:①残端闭合,该术式由于术后出现胰瘘、胰腺炎及胰腺外分泌功能丧失的概率较高,目前已基本淘汰。②胰腺-胃吻合,该术式被部分学者认为在胰瘘方面优于胰-空肠吻合。但是这些研究结论目前仍存在诸多矛盾与争议。现有的文献报道表明,胰胃吻合使用的广泛程度远不及胰肠吻合。③胰腺-空肠吻合,被多数学者认为是“标准化”的重建技术,并且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胰肠吻合日臻成熟并不断发展,仅2016年之前报道的胰肠吻合方式就多达50种以上。
一、常用的胰肠吻合
常用的胰肠吻合方式主要有套入式、胰腺空肠导管对黏膜吻合、Blumgart胰肠吻合、胰管空肠侧侧吻合等。目前诸多新吻合方法均在这几种方式的基础上衍生、改进而来,尤其是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很多学者因镜下缝合习惯、站位、缝线选择等差异,创造出了很多新的胰肠吻合术式。(一)套入式胰肠吻合
套入式胰肠吻合是在20世纪中后期被广泛使用的,其主要的技术特点是将胰腺断端完全套入空肠的肠腔内。具体术式分为端端套入式(也称Child 套入式)、端侧套入式。
套入式胰肠吻合的主要特点:操作简单,不需要精细的胰管与黏膜吻合,也不用刻意寻找胰管,降低了手术难度。套入式胰肠吻合的缺点也非常明显:①因胰腺残端完全位于肠腔内,有出现致命性大出血的风险;②一旦出现胰瘘,往往是吻合口裂开造成的,这将导致严重的腹腔感染。
捆绑式胰肠吻合是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彭淑牖等于1996年提出的,该术式解决了套入式胰肠吻合的诸多问题,如肠管口径与胰腺直径不匹配,以及使用丝线行肠管壁与胰腺实质间断缝合易出现胰瘘等。彭淑牖教授在随后的研究中,继续对捆绑式吻合术做出了许多技术改进,使得胰瘘率显著下降,在当时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端端套入式双“U”形贯穿缝合法是由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陈孝平院士等提出的,并进一步优化成为贯穿胰腺全层的单线连续缝合法。该吻合方法降低了套入式胰肠吻合胰腺断面出血,以及吻合口容易撕裂、滑脱等风险。
(二)胰腺空肠导管对黏膜吻合
胰腺空肠导管对黏膜吻合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胰肠吻合方式之一,最早是由Varco于1945年提出的。在LPD技术成熟之前,胰管-空肠黏膜的吻合法一度被奉为经典的胰肠吻合方式。近些年来随着手术器械尤其是缝合材料的不断发展,该吻合方式的具体操作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的主要优点:①由于胰管黏膜对空肠黏膜的吻合更接近生理性愈合,吻合口愈合较快;②空肠浆膜对胰腺断面的保护作用,能降低出血的风险;③胰管置入空肠内,有利于术后胰腺外分泌功能的维护。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的主要缺陷:①胰腺断面的分支胰管渗出的胰液和断面的坏死组织均不能有效引入肠腔内,易造成胰管管壁的撕裂和继发的胰瘘;②细小的胰管实施该吻合术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