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预防
多个病例对照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风险显著提高。同时,体外实验表明肝硬化患者处于高凝状态。
有研究表明,肝硬化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采用预防性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并未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这些证据为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抗凝治疗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最近,意大利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依诺肝素可以有效预防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发生,同时可以降低肝硬化失代偿的发生率,并提高总体生存率。但目前仍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大样本的双盲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如预防性抗凝治疗的适宜人群,抗凝药物、剂量的选择,以及预防性抗凝治疗的疗程等。
二、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治疗
目前,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凝,经领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intrahepaticportosystemicshunt,TIPS)和溶栓等。
1.抗凝治疗:肝硬化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出血性疾病,抗凝治疗一直被认为是肝硬化患者的禁忌证,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通常在抗凝治疗应用之前,要对高危静脉曲张患者或急性静脉曲张患者行内镜套扎以降低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风险。抗凝治疗可以使42%-100%的患者获得再通,同时抗凝相关的不良反应非常轻微或没有。接受抗凝治疗的门静脉血栓患者大部分为门静脉部分血栓,少部分为完全血栓,几乎没有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患者。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仍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首先,肝硬化门静脉血栓诊断后抗凝治疗的时间窗。Delgado等和Senzolo等的研究表明肝硬化门静脉血栓诊断后越早开始抗凝,则门静脉血检的再通率也越高。但对于最佳的时间窗尚无共识,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时间窗,这可能也与血栓诊断时门静脉血栓的分期、分级和范围有关。
其次,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抗凝治疗的适应证尚不明确。有30%-50%的部分性肝硬化门静脉血栓能够获得自发性再通,但哪些患者能够获得自发性再通尚不清楚,且另有部分血栓患者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有恶化的风险,所以仍需要进一步大样本的研究来证实。
此外,抗凝治疗对于肝硬化部分性门静脉血栓和完全性门静脉血栓的疗效仍有争论。Francoz等的研究表明抗凝治疗对完全性门静脉血栓可能无效,而Senzolo等的研究表明部分性门静脉血栓和完全性门静脉血栓的再通率并无显著差别。
最后,抗凝药物的选择、剂量和用药时间。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LMWH)和维生素K拮抗剂(vitaminKantagonist,VKA)是最主要的两类抗凝药物,LMWH需要长期皮下注射,这就有可能降低患者的依从性,而VKA是口服抗凝药,适合长期服用。服用VKA时需要监测INR,并调节药物剂量使患者的INR维持在2-3之间。
关于肝硬化抗凝药物的治疗剂量目前尚无统一的意见,有专家建议可以参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处理方案。
抗凝治疗的持续时间或许与是否存在易栓症及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分期、治疗反应有关。对于存在易栓症的患者,如果抗凝治疗安全可行,或许要终生服药,而对于没有易栓症的近期血栓患者,有些专家建议进行3-6个月的抗凝治疗,对于治疗有反应的患者,应该延长治疗时间以达到完全再通,对于没有反应的患者,应该停止抗凝治疗或转行其他治疗。
2.TIPS治疗:TIPS可以应用血管内介入技术(球囊血管成形术、血栓抽吸术、局部溶栓等)开通受阻的门静脉血流通道,同时植入支架建立门腔静脉分流道,有效地降低门体静脉压力梯度,以达到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作用。
此外,门腔分流道建立后,门静脉血流速度显著增加,不仅可以预防血栓再形成,并可能通过“血流冲刷效应”使巳形成的血栓程度减轻。Han等研究表明,常规TIPS或经肝(脾)穿刺开通门静脉再联合TIPS治疗伴或不伴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门静脉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其中,开通门静脉并维持其血流回流通畅是门静脉血栓治疗的关键。经皮肝穿刺、经皮脾穿刺和(或)经颈内静脉途径是处理门静脉可供选择的途後。当上述途径失败时,也可选择较大的海绵样侧支血管建立TIPS分流道。
目前,约有50余篇文献报道了500多例门静脉血栓患者接受了TIPS治疗,这些患者的血栓程度通常较重,阻塞程度通常在一半以上或完全阻塞门静脉管腔。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技术成功率约为67%-100%,TIPS成功后门静脉的再通率高达80%。
此外,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TIPS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