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管结石病多见于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目前,我国周边地区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但在西南、华南、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部分区域的发病率仍然较高。我国肝内外胆管结石病占胆石症的比例高达38%,其中部分患者术后结石残留率和复发率高,需反复多次手术。在病程晚期,部分患者可发生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实质毁损及肝胆管细胞癌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欧美发达国家的肝胆管结石病发病率低,临床经验及相关研究较少,缺乏此类疾病腹腔镜治疗的临床理论和技术规范。
2010 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颁发了《腹腔镜肝脏切除手术操作指南》,推动我国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实施和开展步入规范化阶段,但该指南中未提及针对肝胆管结石病这一特殊病种的具体、确定性指导意见。2011 年,《中国肝胆管结石病诊断治疗指南》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胆道外科学组颁布,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因缺乏相应指南而导致的诊断和治疗欠规范问题。但由于当时肝胆管结石病的微创治疗尚处于探讨、摸索阶段,远期疗效尚在观察中,故该指南中未提及肝胆管结石病微创治疗相关的内容。2013 年,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微创外科医师专业委员会发布《腹腔镜治疗肝胆管结石病专家共识(2013 版)》,本共识重点:(1)强调腹腔镜超声及解剖性肝切除术在腹腔镜治疗肝胆管结石病中的重要作用;(2)明确将计划性中转开腹定为术中转换手术方式,不能将其视为腹腔镜手术失败或并发症;(3)腹腔镜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疗效评估,应涵盖术后动态影像学(超声、CT、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T 管造影)、胆道镜、肝脏功能检查等;(4)患者术后症状改善、生命质量评分等随访内容。希望对正在开展或有志于开展肝胆管结石病微创治疗的临床医生提供一定指导。
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操作步骤
1。游离肝脏:左肝外叶或左半肝切除时,一般先离断肝圆韧带、镰状韧带、左冠状韧带、左三角韧带、肝胃韧带,左冠状韧带、左三角韧带也可断肝后再处
理。右肝后叶或右半肝切除时,一般先切断右三角韧带,由下向上离断右冠状韧带至第二肝门右侧;前人路切除时则断肝后处理韧带。
2.第一肝门解剖:半肝切除时,肝门组织结构层次清晰,可行肝门解剖,施行半肝人肝血流阻断;若局部炎症而致组织结构层次丧失,不主张强行解剖,
以免损伤门静脉左或右支造成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如有必要可行间断Pringle阻断。右肝后叶或左肝外叶切除不主张施行半肝人肝血流阻断和选择性肝段血流阻断,以免不必要的操作造成不必要的意外损伤。如有必要控制人肝血流,可预置阻断带行间断性Pringle阻断。
3.第二肝门解剖:第二肝门解剖有一定风险,需慎重操作。切肝前不必强求去解剖分离肝左、肝右静脉,以免造成肝左、肝右静脉、腔静脉的损伤导致凶险大出血,甚至气栓的发生。
4.第三肝门处理:在右半肝切除时,第三肝门肝短静脉需逐支施夹后切断,避免撕裂而导致腔静脉损伤。前入路肝切除时,在腔静脉前离断肝实质后,再处理第三肝门肝短静脉仍须慎重。
5.离断肝实质:术者应用熟练的断肝工具断肝。在半肝切除时,应在离缺血线0.5—1.0 em处作肝切除线,不必强求显露肝中静脉主干,以免肝中静脉损伤。断肝操作时切忌大块组织钳夹切割,宜少量、精细解剖,尽可能有预见性处理管状结构,以免出血再处理的被动。遇到静脉分支出血试夹难以奏效时,应沉着应对,压迫控制出血、果断缝合止血,切忌在“血海”中反复钳夹;仍无法控制出血时,应该及时中转行开腹手术。在处理肝蒂时,尽可能分离血管和胆管分别处理之,若应用Endo—GIA(蓝钉或白钉)处理肝蒂,务必确定施夹处无结石存在,难以判断时应使用术中腹腔镜B超确定,以免盲目施夹切割造成闭合不牢和结石残留。一般肝断面扩张胆管宜敞开,以便断肝后经此胆管清除残石和与肝门胆管会师。由下向上、由浅至深解剖至肝静脉时,不必强求裸露肝静脉主干,可应用Endo—GIA白钉切割闭合处理。马库韧带富含血管,宜分次施夹夹闭后切断或Endo—GIA白钉切割闭合。特别强调在施行保留I段(尾状叶)的左半肝切除时,为避免损伤I段胆管,宜保留足够长的左肝管,切忌在起始部离断左肝管。
6.清除结石:病灶肝切除后,残留肝胆管仍可能残余结石,以取石钳、胆道镜、导尿管冲洗等方法分别经肝门肝管和肝断面敞开之扩张胆管取石。右肝后叶切除后,残留胆管结石有时由于角度受限取石困难,必要时可手辅助取石。
7.肝断面处理:肝断面彻底止血,渗血可氩气刀或双极电凝止血,活动性出血宜采用3-0或4旬无损伤缝线缝合止血。氩气刀不宜应用于活动性肝静脉出血,以免氩气气栓发生。确定胆管无结石残留,断面胆管间断或连续3-0或4旬可吸收缝线关闭。
8.胆管引流:肝胆管结石手术一般主张常规胆道引流,对预防肝断面胆管胆漏有一定作用,也为术后胆道残石预留处理通道。
9.腹腔引流:反复确定无活动性出血、胆漏,腹腔冲洗后放置腹腔引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