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损伤的致伤因素和发病机制
外科手术、有创性诊断和治疗操作以及腹部外伤等多种因素都可以造成胆管损伤。因腹部钝性或锐性创伤造成的非医源性胆管损伤相对少见。文献报道1%~5%的腹部创伤患者存在肝外胆管的损伤,其中超过80%发生在胆囊H 71。80%的医源性胆管损伤来自胆囊切除术,尤其是LC|。其他常见的医源性因素包括肝切除术、胆道探查术、EST、TACE¨9。驯。此外,肝肿瘤的局部消融(酒精注射、冷冻消融、微波消融、RFA);肝包虫病的酒精注射、T管拔除术等也偶有造成胆管损伤的报道。
胆管损伤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机械性、电热性、化学性和缺血性。部分患者的胆管损伤可能涉及多种机制。
(1)机械性损伤:最为多见,包括切割伤、撕裂伤、缝扎伤、钳夹伤、穿通伤等。机械性损伤多数部位单一,损伤范围明确。
(2)电热性损伤:电外科手术器械使用不当可导致胆管组织的热力损伤。如LC术中电钩误伤胆总管,肝肿瘤热消融治疗伤及邻近肝内胆管甚至肝门部胆管。电热性损伤早期病变范围不明确,直接缝合或对端吻合易发生胆汁漏或瘢痕狭窄。
(3)化学性损伤:10%甲醛、无水乙醇等溶液可导致胆管组织变性或坏死,如在化学性消融治疗中上述液体侵蚀胆管,可损伤胆管壁组织并导致迟发性胆管硬化狭窄。化学性损伤常涉及较大范围的胆管树结构,严重者可累及整个肝内外胆道系统。
(4)缺血性损伤:任何导致胆管血运障碍的操作均可造成胆管缺血性损伤。如行TACE治疗时栓塞部位或栓塞剂应用不当,胆管周围组织的过多剥离等。缺血性胆管损伤可呈迟发性的病理过程,常在术后数月甚至数年出现胆管狭窄的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