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
脑病、 腹腔积液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目前,国内外已多次颁布肝衰竭诊治指南,肝衰竭的诊疗原则已趋于统一,但是对肝衰竭患者肝功能的评估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目前, 肝移植是治疗肝衰竭唯一有效的手段,但由于肝源的匮乏,导致了肝衰竭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 。
1.1 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CTP 评分是由Pugh 等[2]总结并完善了Child 和Turcotte 的研究成果,并于1973 年发表在英国外科杂志上,此后该评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该评分将肝性脑病分期(0、I/U、Ⅲ / Ⅳ)、腹腔积液程度(无、少量/ 中量、大量)、总胆红素水平(TBil)(< 34.2 μmol/L、34.2 ~ 51.3 μmol/L、> 51.3 μmol/L)、凝血酶原时间(PT)(< 4 秒、4 ~ 6 秒、> 6 秒)、清蛋白(Alb)水平(> 35 g/L、28 ~ 35 g/L、< 28 g/L)5 个因素进行了分级并赋予相应的分值(1、2、3 分),最低得分5 分,最高15 分,得分越高,病情越严重。
CTP 评分的优点:① 比Child-Turcotte 分级更为客观;② 相关指标为常规检查,数据易获得,计算方便;③ 考虑了门脉高压的并发症对病情的影响。
CTP 评分的不足:① 分值范围较窄,区分力不强;② CTP 评分主要适用于肝硬化患者,其中使用了腹腔积液、肝性脑病等主观性指标,分值随判断者
的不同变化较大;③ CTP 评分是通过临床经验得到的,观察的5 个指标均未进行统计学分析。尽管存在以上问题,仍有研究表明,CTP 评分≥ 12 分时,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明显升高,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AUC)为0.716,可用于肝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估。
1.2 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 评分:MELD 评分由Kamath 等[4] 于2001 年首先提出, 美国器官分配联合网络(UNOS)于2002 年2 月正式将
MELD评分作为成人肝移植的标准。该评分公式为:MELD 分值= 3.8×loge〔TBil(mg/dl)〕+11.2×loge〔国际标准化比率(INR)〕+ 9.6×loge〔血清肌酐(mg/dl)〕+ 6.4×(病原学:酒精性或胆汁淤积性为0,其他为1),结果取整数。10 年来,MELD评分经过不断改进和发展,衍生出了连续性MELD评分、MELD-Na、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与血钠比值(MESO 指数)、MELD 加权评分等[5]。Huo 等[6]通过AUC 分析了852 例在肝硬化基础上出现重型肝炎患者3 个月和6 个月的病死率,结果发现MELD、MELD-Na、MESO 与Delta MELD 对3 个月预测的AUC 分别为0.807、 0.801、 0.784、 0.773 ;6 个月预测的AUC 分别为0.797、 0.778、 0.747、0.735,说明MELD 和MELD-Na 评分是肝硬化短期预后更好的模型。在MELD 评分的基础上,国内研究人员利用MELD 评分与血钠比值提出MESO指数概念,并发现该指数与肝静脉压力梯度呈显著正相关,可准确反映门静脉压力,能更好地预测食静脉曲张程度,MELD 评分可预测重型肝炎患者的短期预后,分值越高,预后越差,且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极高。赵燕芹等对重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慢性重型肝炎死亡组MELD 评分分值明显高于存活组(P < 0.01),MELD 评分分值与实际病死率呈正相关,MELD 评分> 40 分的患者,术后3 个月的病死率为100%。
尽管MELD 评分应用广泛, 但仍存在一些不足:① MELD 分值计算公式中的TBil、INR 和血清肌酐在不同实验室尚存在一定差异,且血清肌酐易受血流动力学、利尿剂等非肝脏因素的影响;② 该评分未涉及临床指标,如腹腔积液、腹膜炎、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③ 大量国外研究均是以肝移植为目的评判MELD 评分,是否适用我国肝衰竭患者群体尚需国内临床数据的完善。
1.3 英国皇家医学院医院(KCH)标准:KCH 标准被广泛应用于暴发性肝衰竭的预后判断,也是急性肝衰竭最常用的肝移植标准之一[9-10]。KCH
判断标准:① 对乙酰氨基酚所致的急性肝衰竭患者有以下2 项之一者:(A):容量复苏后动脉血pH 值< 7.3,无论哪一期肝性脑病;(B):对于Ⅲ
或Ⅳ期肝性脑病者,凝血酶原时间(PT)> 100 秒,血肌酐> 300 μmol/L ;② 非对乙酰氨基酚所致急性肝衰竭患者有以下2 项之一者:(A):无论哪一期肝性脑病,如果PT > 100 秒;(B):具有下列3 项者预后差,需要及时考虑肝移植:① 年龄< 10 岁或> 40 岁;② 非A 非B 型肝炎、氟烷药物性肝炎、特异质药物性肝炎; ③ 肝性脑病前已有7 天以上的黄疸期; ④ PT > 50 秒; ⑤ 血清胆红素>300 μmol/L。Bailey 等[11] 通过对1996 -2001 年在MEDLINE 数据库中有关对乙酰氨基酚所致急性肝衰竭的文章进行Meta 分析后,发现KCH 标准的敏感性为72%,特异性为92%,正确判断率为85%,尤其适用于判断对乙酰氨基酚所致急性肝衰竭患者是否需要做肝移植。
1.4 慢性肝功能不全(CLD)评分系统:2005 年,日本学者Nagashima 等 在Journal of HBP Surgery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评分系统—— CLD 评分。CLD 评分以腹腔积液、Alb、ICG-R15、血浆PT 和血小板为指标,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计算出一个综合的分数,该分数反映慢性肝病患者术前风险评估的情况。该评分系统从研究到最后形成历时20 年,主要是针对慢性肝病患者的术前评估,目前,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数据支持。张贯启等研究表明,与MELD 及整合MELD(iMEDL)评分相比,CLD 评分系统与ICG-R15 具有更强的相关性,该评分在预测肝细胞癌术后肝功能不全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CLD 评分系统同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一方面是评分指标中ICG-R15 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在评价非肝硬化肝癌患者方面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