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化内镜中心,我们经常遇到因食管异物紧急就诊的患者。鱼刺卡喉、枣核梗阻、假牙误吞……但你可能想不到,一次看似普通的异物取出手术,有时竟能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顺带揪出隐匿的食管早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作为消化内镜护士,今天就为你揭开这场“意外收获”背后的医学奥秘。
一、食管异物:常见却暗藏危机的“导火索”
食管异物是消化科急诊的常见病例,尤其在进食匆忙、老人假牙松动、儿童误吞玩具的场景中高发。最常见的异物包括鱼刺、骨头、枣核等尖锐物,以及硬币、假牙等体积较大的物品。这些异物不仅会引发吞咽疼痛、呕吐、胸骨后不适等症状,更危险的是,尖锐异物可能刺穿食管壁,导致出血、感染甚至危及生命。正因如此,一旦怀疑食管异物,医生通常会建议尽快进行内镜检查及异物取出。
二、内镜取异物:为何能“顺道”发现早癌?
很多人会好奇:取异物和癌症筛查,看似毫无关联,为何能同时实现?这要从消化内镜的“超能力”说起:
1. 高清视野无死角:胃镜如同医生的“眼睛”,能通过口腔或鼻腔伸入食管,利用高清镜头360°无死角观察食管、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在取出异物的同时,医生能直观看到黏膜是否存在发红、糜烂、粗糙等异常——这些正是食管早癌的早期信号。
2. 精准活检锁定病灶:一旦发现可疑病变,医生可通过内镜钳取少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精准判断是否为癌细胞。这种“异物取出 + 早癌筛查”的一站式操作,既能解决当下危机,又能排查潜在风险。
3. 早期癌症的隐匿性:消化道早癌通常没有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吞咽异物感、烧心等,很容易被忽视。而因异物就诊进行的内镜检查,反而成为了发现早癌的“天赐良机”。
三、真实案例:一根鱼刺如何“救”了患者一命?
上个月,55岁的王叔叔因鱼刺卡喉急诊就医。内镜检查中,医生顺利取出鱼刺后,发现其食管中段黏膜有一处不易察觉的发红区域。凭借经验,医生立即对该区域进行粘膜放大,仔细观察,最终确诊为食管早癌!由于发现及时,王叔叔通过内镜下微创切除手术,成功清除病灶,避免了癌症进一步发展。用他的话说:“没想到一根卡住的鱼刺,反而成了救命的‘稻草’!”
四、哪些人更需警惕“双重风险”?
1. 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食管黏膜发生病变的概率增加,同时吞咽功能下降,更容易误吞异物。
2. 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者:喜食烫食、腌制食品、酗酒、吸烟等人群,食管黏膜长期受刺激,早癌风险更高。
3. 有食管癌家族史者:直系亲属中有食管癌患者,自身遗传风险显著上升。
4. 反复出现吞咽不适者:即便没有异物卡顿,若长期感到吞咽困难、食管疼痛,也应及时检查。
五、发现食管异物,该如何正确应对?
1. 立即停止进食:强行吞咽食物可能导致异物刺入更深,加重损伤。
2. 尽快就医:尤其是尖锐异物(如鱼刺、枣核),应第一时间前往医院,通过内镜检查取出。
3. 配合医生全面检查:内镜取异物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症状,切勿因“怕麻烦”拒绝进一步筛查。
4. 重视术后随访:取出异物后,若医生建议复查或活检,务必遵医嘱执行,不放过任何早期病变的蛛丝马迹。
六、消化内镜护士的暖心提醒
作为每天守护患者的内镜护士,我们见过太多因异物就诊而意外发现早癌的案例。这也让我们深刻意识到:每一次内镜检查,都是一次守护健康的机会!无论你是因异物就诊,还是普通体检,都请记住:消化内镜不仅能解决当下问题,更能为生命健康筑起一道“早发现、早治疗”的防线。(作者:消化内镜中心 牟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