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分型和表现

时间:2017-03-27

1.固有型和特异质型:是基于发病机制的分型。固有型DILI具有可预测性,与药物剂量密切相关,潜伏期短,个体差异不显著。固有型DILI已相对少见,除非收益明显大于风险的药物,才能批准上市。特异质型(IDILI)具有不可预测性,现临床上较为常见,个体差异显著,与药物剂量常无相关性,动物实验难以复制,临床表现多样化”?。多种药物可起IDILI”’181。
IDILI又可分为免疫特异质性DILl和遗传特异质性DILl。免疫特异质性DILl有两种表现,一是超敏性,通常起病较快(用药后l~6周),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再次用药可快速导致肝损伤,另一种是药物诱发的自身免疫性损伤,发生缓慢,体内可能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可表现为AIH或类似原发性胆汁陛胆管炎(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等自身免疫性肝病,多无发热、皮疹、嗜酸洼粒细胞增多等表现。遗传特异质性DILl通常无疫反应特征,起病缓熳(最晚可达1年左右),再次用药未必快速导致肝损伤”。
2.急性DILI和慢性DILI:是基于病程的分型。本指南采用的慢性DILI定义为:DILI发生6个月后,血清ALT、AST、ALP及TBil仍持续异常,或存在门静脉高压或慢性肝损伤的影像学和组织学证据口q’191。在临床上,急性DILI占绝大多数,其中6%~20%可发展为慢性“1’础“。有研究显示,急性DILl发病3个月后约42%的患者仍存在肝脏生化指标异常,随访1年约170/0的患者仍存在肝生物化学指标异常。

3.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和肝血管损伤型是基于受损靶细胞类型的分类:由国际医学组织理事会(CIOMS)初步建立、后经修订的前3种DILl的判断标准为。’”1:(1)肝细胞损伤型:ALT≥3×ULN,且R≥5 l(2)胆汁淤积型:ALP≥2 X ULN,且R≤2;(3)混合型:ALT≥3 X ULN,ALP≥2 X ULN,且2肝血管损伤型DILI相对少见,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靶细胞可为肝窦、肝小静脉和肝静脉主干及门静脉等的内皮细胞,临床类型包括肝窦阻塞综合征/肝小静脉闭塞病(SOS/VOD)眇”1、紫癜f生肝病(PH)、巴德一基亚里综合征(BCS)、可引起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IPH)的肝汇管区硬化和门静脉栓塞、肝脏结节性再生|生增生(NRH)等“”。致病药物包括含吡咯双烷生物碱的草药、某些化疗药、同化激素、避孕药、免疫抑制剂及ART等,其靶向的血管内皮细胞各有不同或
存在交叉。例如,SOS/VOD与肝窦和肝脏终末小静脉内皮的损伤有关,临床上主要由大剂量放化疗””以及含吡咯双烷生物碱的植物如土三七等引起Ⅲ1。土三七等引起的SOS/VOD近10年来我国已报道100余例。应注意感染、免疫紊乱、各种能导致血液高凝、高粘或促血栓形成的因素、微量元素异常及肿瘤等也可引起肝血管损伤,这些因素可单独或共同起作用。

相关动态